●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AAAAA   ●连续两届全国先进(民间)社会组织   ●全国优秀协会   ●全国建筑业先进协会   ●山西省全省社团建设先进单位   ●山西省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党组织
公告:
推动住宅建设的创新发展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4-11-05
2014/11/13 15:28:29

住宅建设量大面广,是与人民群众关系最为密切的土木工程。我国的住宅建设规模巨大,发展迅猛,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新建住宅小区面世。为了推动住宅建设的健康发展,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决定从2003年开始在“詹天佑大奖”的评选对象中增加“优秀住宅小区”奖项,并责成新组建的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住宅工程指导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住宅分会)负责詹天佑奖住宅小区工程的推荐申报及专业预选工作。

为做好优秀住宅小区工程参评项目的推评工作,保证参选项目的质量水平,让推荐的参选工程不但在综合质量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还能发挥优秀工程的示范作用,成为推动住宅科技创新发展的平台,住宅分会为这项工作做了较充分的筹备工作,主要是组织一个高水平的评审专家队伍、研究制定评审办法、实施程序和相应的技术标准、评分内容及表式等。

住宅分会对项目的评审工作十分慎重、严肃、认真。为了保证此项工作的质量,对评选的评分、评定程序作了有效的制约,具体如每年的评选工作由30位以上的专家分成“规划”、“建筑”、“环境”、“科技进步”和“工程施工质量”五个评分小组,分别按评分标准进行项目的审查和评分。每个参评工程都评出五个“分部分”,汇总后才能得出一个项目的总得分,这种办法既能使评分更加准确,又可避免个人左右评分结果。专家们对这种评定办法十分认同,一致认为这种做法是公正、科学、合理的。

参评项目将根据评审专家评定的“总得分”进行排队,得出全部参评项目的名次,并以此为依据,按照排名推荐1~2项工程参加詹天佑奖的评选。

我国每年约有2000个以上的住宅小区竣工,而最终能获得詹天佑奖的住宅小区项目仅有1~2项,这就影响了参评的积极性,为了便于做好推评工作,保证有最基本的数量申报参评、有较充分的选择余地,作为一种鼓励办法,住宅分会在每年参评项目的得分排序中,给前20名一定的荣誉,最初给予“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提名奖”,2005年后改为“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从而保持每年有必要数量的工程参加评选(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参加地方初选的项目总计都在100项以上,最终推荐参加住宅分会评选的只有30~40个项目)。

截至目前,已有200多个项目获得“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从2011年开始,为了推动保障性住宅建设的健康发展,“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特别开设了“优秀保障房”奖项。

住宅分会还认真做到不以评奖为营利手段,每年的评奖工作经费均由北京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住宅专项基金资助(推评工作的最初五年,还给获奖项目发奖金,后来因资金筹措较难才取消)。

住宅分会的基本成员,包括大部分专家大多是国内资深的住宅工程专家,具有公认的权威性。住宅分会的评委不仅对于“评优”和“创优”有丰富的经验,而且事业心、责任心强,做评审工作十分认真、严格,这就是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这个奖项具有较高可信度和较好声誉并为大家所支持的重要原因。

住宅分会在进行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奖项的推评工作中,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使这项工作在推动住宅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是切实将推评工作作为宣传国家有关住宅建设方针政策的舞台。住宅分会对每年的评审标准都做一些政策性倾斜的必要调整,以支持相关政策的贯彻工作,如多年来把节能、节地、环保等方面的住宅科技作为重点,在评分中加大这方面的评分“权重”。近些年,又将树立优秀保障性住房工程典型作为推评中的又一个重点,为中小套型设计提高评分值,编印优秀小区中小套型设计图册等等。因为多年坚持宣传、推广住宅节能科技工作,住宅分会在2006年被原建设部评为“‘十五’全国建筑节能工作先进集体”。

二是把住宅小区施工工程质量作为评分重点,实行工程质量“一票否决”的评审办法,同时把强调工程质量重要性作为长期的宣传重点和经验交流的主要内容。通过优秀工程经验的推广,住宅分会指导了一批施工质量创全国同类工程最高水平的工程,受到同行称赞,成为当地创优工程的典范。

三是从2008年左右开始,住宅分会根据总会领导的指导精神,逐渐淡化“颁奖”的做法,将每年评奖的总结交流重点落在“优秀住宅小区技术经验”的讲评、总结、交流上,每年召开所有参评单位和有关科研、教学、设计单位参加的技术交流会,总结交流获奖优秀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科技进步、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等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住宅分会每年编印一批技术资料,将优秀项目经验汇编、技术介绍以及画册等作为技术交流会的资料分发。

 ■陈昌兴 王琳/文 
 

http://www.chinajsb.cn/bz/content/2014-11/05/content_1442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