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人要以普及教育为先 |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4-11-07
|
2014/11/14 15:58:13 |
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是向公众普及建筑文化教育的集大成者。“梁林”在20世纪50年代便在研究之余撰写了大量赞美中国建筑文化的文稿。1950年梁思成在《关于北京城墙废存问题的讨论》一文中,以赞美诗般的语言表达了对古老且又魅力无穷的北京城的认知。他也曾向周恩来总理表达过对可能会消失的北京古都镜像的认识,“环绕北京的城墙,是一件气魄宏伟、精神壮丽的杰作。它不只是为防御而叠积的砖堆,它磊拓嵯峨,是一圈对于北京形体的壮丽有莫大关系的古代工程。” 1952年《新观察》刊登了梁思成、林徽因合著的《祖国的建筑传统与当前的建设问题》一文。在这篇重要文献中,他们揭示了普及中国建筑文化符合毛泽东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他们认为,遵照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于新文化的英明正确的分析,中国的新文化是民族的,带有我们的民族特性。因此新中国建筑当然也“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尽管梁思成、林徽因普及中国建筑文化的实践已有60多年,但从建筑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视点看,从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当代使命看,它们的观念并没有过时,仍是我们认知中国建筑文化的指南。重温先师们的旧文佳作,让人心大境高,视野开阔。 中国建筑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一直以木构架为主体的中国建筑在世界古建史上独树一帜,并堪与欧洲基督教建筑、古希腊伊斯兰教建筑并列为三大建筑体系。建筑史学家王贵祥在对比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维“坚固、实用、美观”三原则后,提出古代中国人即《尚书》中也有关于大禹提出的建筑三原则,即“正德、利用、厚生”。王贵祥强调,中国建筑不是很高耸、室内空间不是很宏大,惟此,才能使每一个在房屋中生活的人,都能独享一片湛蓝的天空,拥有丈院尺土的扶疏花木,可以与星月相随,既可触摸秋日的落叶残竹,也可感受冬日的雾雪霜冰,体验春日的新枝嫩芽,觉察夏日的蝉噪鸟鸣。 中国建筑有一套成熟的形态美法则,从表象看有四大方面,即对称与均衡、序列与节奏、对比与微差、比例与尺度,仅地方建筑风格就有开朗大度的北方风格、质朴敦厚的西北风格、修理灵巧的江南风格、轻盈细腻的岭南风格、自由灵活的西南风格以及坚实厚重的藏族风格、既厚重又华丽的蒙古族风格、外部朴素内设精致的维族风格等。若从时代演变看,无论是秦汉风格、隋唐风格,还是明清建筑风格都远远超出建筑艺术本身的价值,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在中国无数载有乡愁的建筑瑰宝中,要读懂建筑文化,就要从学习建筑的故事入手,感受那天人合一、历久弥新的建筑奥秘。
建筑文化学者 金磊 http://www.chinajsb.cn/bz/content/2014-11/07/content_14451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