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印发《太原市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实施方案》的通知 |
| 太原文明网
|
| 2014/12/5 16:34:56 |
|
各县(市、区)文明委,市直各有关单位: 现将《太原市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太原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14年8月22日 太原市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实施方案 大力加强诚信建设,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举措,按照中央文明办和省文明办工作要求,市文明委决定,在全市广泛开展诚信建设活动,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培养诚信文化为基础,以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为重点,以相关职能部门为依托,以褒扬诚信、惩戒失信为手段,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着力营造“讲诚实、守信誉”的社会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我市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宏伟目标提供有力道德支撑。 二、活动内容 (一)积极培育诚信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价值准则,“诚信”是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市委宣传部要深入宣传阐释“诚信”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使诚信价值准则深入人心。市发改委在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出台经济社会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时,要把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作为重要内容,形成有利于弘扬诚信的良好政策导向。太原日报社、太原广播电视台要拿出重要版面时段、推出专栏专题,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题节目、公益广告等形式传播诚信理念。太原晚报、三晋都市报等都市类、行业类媒体要发挥贴近群众的优势,用生动活泼的宣传报道引导人们践行诚信价值。太原移动、联通、电信,太原新闻网、太原文明网等新兴媒体要运用短信、微博、微视、微电影等传播手段,扩大诚信宣传覆盖面。市住建委、市规划局、各县(市、区)要加大公益广告在公共场所的覆盖力度,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中恪守诚信规范。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商务局、中国人民银行太原支行要在“3•15”消费者权益日、“全国质量月”、“食品安全宣传周”、“6•14信用记录日”和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增加宣传频率,形成宣传声势。 (二)建立“红黑榜”发布制度。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环保局、市食药监局、市住建委、市文广新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法院等部门和各县(市、区)要依据法律法规,按照客观、真实、准确的原则,建立诚信红黑名单制度,把恪守诚信者列入“红名单”,把失信违法者列入“黑名单”定期组织发布。市法院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市质监局发布企业产品质量“红黑榜”,市环保局发布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红黑榜”,市工商局发布AAA级信用企业名录,市住建委发布建筑工程信用等级评价名录,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发布企业纳税情况“红黑榜”,市食药监管局发布食品药品失信企业黑名单和食品药品虚假广告媒体名单,市文广新局发布印刷非法出版物的单位黑名单等,让全社会都知道谁讲诚信、谁不诚信,使诚信的人受益、不诚信的人受到惩戒。对于列入“黑名单”的,要根据违法违规性质和社会影响程度,分别采取“一对一”警示约谈、“一对多”部门间通报、在媒体公开发布等不同措施。 (三)构建奖励诚信、约束失信工作机制。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司法局、市住建委、市环保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食药监管局、金融等行业和部门要率先建立社会信用信息档案,依法收集、整合区域内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信用信息,建立完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把信用信息采集融入注册登记、资质审核、日常监管各环节,尽快完善工商、税务、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医疗卫生、知识产权、工程建设、交通运输、检验检测等事关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重点领域的信用档案,逐步实现信息采集全覆盖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发改委、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食药监管局、市住建委等部门要制定“构建诚信、惩戒失信、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协议,加强合作,推动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推动政府职能部门把诚信建设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构建奖励诚信、约束失信工作机制,用扎扎实实的举措引导人们守诚信。 (四)开展“诚实劳动、诚信经营”创建活动。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经信委、市国资委、市工商联等部门和各县(市、区),要在企业开展“诚敬做产品”活动;市委宣传部要在主要商业大街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要在商场、集贸市场开展创建“诚信经营示范点”活动;市食药监管局和各县(市、区),要在食品行业开展“学习双桂坊,诚信做食品”活动。以上活动要注重抓好企业主群体的诚信教育和培训工作,引导他们把诚信守法经营理念奉为信条,切实负起主体责任,在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履行纳税义务、环境管理和劳动用工管理等各环节建立信用管理流程,自觉抵制失信行为。企业管理部门要把诚信教育作为对企业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到证照颁发、业务办理的流程中,把守信履约要求作为对企业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市农委、中国人民银行太原支行、市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和各县(市、区),要在农村推介“道德信贷”“信用农户”等经验,引导农民诚实劳动、诚信经营。市诚信建设促进会等社会行业组织要做好行业诚信建设,开展行业企业诚信创建活动。 (五)深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重点在食品药品、社会服务(窗口行业)和公共秩序(公共场所)三大领域,针对诚信缺失、公德失范问题,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市食药监管局和各县(市、区)要突出“以信为本”,集中梳理和整治制造、包装、销售等各环节中诚信缺失问题, 大力整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现象。各窗口行业单位和各县(市、区)要突出“以人为本”,梳理和整治窗口行业存在的服务质量差等突出问题,以“人民满意”为主题,用礼貌热情的态度、周到高效的工作,提供高质量服务,提升公众美誉度。市城乡管委、市市容环卫局、市住建委、市园林局、市林业局、市文物局、市总工会、市旅游局、市体育局、市交通运输局、太原火车站、武宿机场、市文广新局、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和各县(市、区)要突出“以礼为本”,大力开展整治公共场所不文明现象,劝阻不文明行为。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做好“道德教育、道德评议、道德引导、道德治理、道德宣传”工作,在全市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 (六)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全市各行各业要结合业务和生产经营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诚信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引导职工立足岗位践行诚信规范。市教育局要把诚信贯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课、思政课以及道德实践中强化契约精神教育、专题法制教育,加强师德建设,强化诚信执教、为人师表理念,依法依规严肃惩戒学术造假、论文抄袭、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市委组织部要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公务员诚信、守法和道德教育,把诚信纳入公务员招录考试和日常考核,增强公务员法律和诚信意识。市卫生局要引导医务人员崇尚服务理念,大力弘扬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医德。市人社局要在律师、会计师、税务师、环评师、社会工作者等职业人群资格准入、专业评价、年审考核、职称评定中,强化诚信教育内容,培养职业操守,建立诚信档案,对严重失信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市文联要创作弘扬诚信的诗歌、小说和戏曲等文艺作品,做好展演展示,用文化传播和滋养诚信价值理念。市文广新局、 各县(市、区)要运用社区市民学校、道德讲堂、公益性文化单位、文化服务中心等阵地,通过经典诵读、论坛讲座、展览展示等形式,培育宣传诚信文化。市诚信建设促进会要继续做好晋商诚信文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积极协助各部门做好诚信宣传教育活动。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开展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工作,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人民切身利益。各相关部门、各县(市、区)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三严三实”要求,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统筹规划,加强组织实施,加强督促落实,确保活动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文明委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诚信建设与业务工作、诚信教育与管理举措融为一体,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坚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坚持落细落小落实,以诚信建设制度化的良好效果,构建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 (二)明确责任。各相关部门、各县(市、区)要充分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作用,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与加快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为全社会诚信建设夯实基础。文明委各成员单位要率先抓好自身诚信建设,积极支持参与诚信建设制度化工作,形成工作合力。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依据业务范围,细化诚信建设制度化具体举措。各级文明委要做好组织实施、协调推进工作,加强与各部门信息沟通和联络服务,加强对重点任务的检查督导,把各方面积极性都调动发挥出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县(市、区)、有关单位要在10月底前将相关活动工作的资料收集,并按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要求及时上报。 (三)大力宣传。大力发掘、宣传诚信人物、诚信企业、诚信群体,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引导人们见贤思齐。既宣传老模范的感人事迹,也宣扬新模范的高尚行为;既宣传公民个人守信践诺之举,也宣传骨干企业、优势产业、知名品牌以诚信创一流的先进经验;既在全社会推出具有重大影响的诚信人物,也在各地各行业和基层单位推出一诺千金的凡人善举。同时要对失信败德行为进行批评揭露,使之成为“过街老鼠”,要区分性质、把握适度,对尚未造成严重危害的弄虚作假现象,在系统和单位通报批评、责令整改;对影响恶劣的重大违法案例,进行公开曝光、有力鞭挞,形成强大舆论压力。加强以反面典型为教材进行德法释义,警示人们守住诚信做人“底线”、敬畏法律“高压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