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AAAAA   ●连续两届全国先进(民间)社会组织   ●全国优秀协会   ●全国建筑业先进协会   ●山西省全省社团建设先进单位   ●山西省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党组织
公告:
“上海经验”向全行业推广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4-12-05
2014/12/9 18:25:44

本报讯 记者丁艳彬报道 近日,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主办的勘察设计技术创新研讨会上,上海就数字化审图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白图替代蓝图”的技术创新,向北京、天津、重庆等9个省市的建设管理部门及设计院、开发企业等相关行业人员进行了汇报与交流。这标志着“上海经验”正在向全行业推广。

据介绍,勘察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把控勘察设计质量方面,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采用“由审查机构承担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任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监管”的方式。但是,基于管理流程的信息系统并未完全覆盖,监管审图质量和审图行为的方式主要还是事后监管。由于取证难、效率低,监管工作难以百分之百到位。上海市在开发业务信息系统的过程中,酝酿并提出了研究探索数字化审图的设想。经过两年的研发与实践,如今上海的数字化审图工作已进入试点阶段。

数字化审图从源头保障工程质量

研讨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巡视员尚春明介绍,在住房城乡建设部今年7月下发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探索开展白图替代蓝图、数字化审图等工作”。其中,数字化审图就是将传统的对纸质施工图进行审查的方式转变为对电子蓝图进行审查,施工图审查的全过程包括出图、传输、存储、审查、监管等,将全部在网络上进行。

数字化审图变以往审图过程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审查机构之间“闭环”流转为“交互”进行,实现了施工图审查的便捷高效。更重要的是,在审图过程中,审查机构、设计单位等各方主体对图纸进行的上传、批注等工作都会在数字化审图系统中留下痕迹,并存储在数据库中,使管理部门能够随时查看审图情况及设计单位整改情况,变事后监管为事中监管,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监督、督促审查机构和设计院提高工作质量。同时,管理部门自身的行为也会留下痕迹,便于调查和追责。

此外,对数字化审图系统形成的大数据资源也能够进行充分利用,定期汇总分析勘察设计、审图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或突出问题,为专项治理奠定基础。

上海市建设工程设计文件审查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潘延平介绍,截至目前,上海市已确定的数字化审图试点项目157个,其中已经完成的有37个,正在进行数字化审图的97个,尚未启动的23个,收集图纸62978张,发现勘察设计单位违反强制性条文1150条次,违反一般性意见19580条次。

与去年全年上海市审查机构上报备案项目3629个、发现违反强制性条文3958条次的数据对比后发现,数字化审图实现了对审图的全过程记录,让勘察设计单位的违规问题无处藏身,使施工图审查监管真正到位,切实从源头保障了工程建设质量。

“蓝转白”实现图纸电子化交付

作为勘察设计行业的创新项目之一,通过政府推动的数字化审图单独运行难以获得质量监控与提高的最佳效用,还必须与勘察设计行业推进实施的“白图替代蓝图”(又称“蓝转白”)相结合,才能实现设计管理整条产业链的贯通。

蓝图专供晒图纸用,能够解决设计师手绘图纸的批量复制问题,曾经在提升行业工作效率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蓝图污染环境、有害健康、管理及生产效率低下、难以保障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有效性等弊端逐渐显现。

所谓的“白图替代蓝图”并不仅仅是狭义的“白图纸”代替“蓝图纸”,而是在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模式下,以“电子图”为载体,实现涵盖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知识管理、档案管理全流程的电子化交付。

在此次研讨会上,在勘察设计行业率先进行“蓝转白”革新的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进行了经验交流。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信息中心主任李嘉军介绍,该集团已在内部8个项目开展试点,涵盖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各个专业,将设计立项、设计验证、设计输出、设计确认、设计归档、打印白图等全流程纳入数字化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但实现了人员合理分工、出色把控校核修改、完善质量体系流程、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更关键的是通过电子签名模块与数据管理平台、CAD软件的集成,实现批量、自动签章以及签名后图纸的不可编辑性,保护了企业的知识产权。未来,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将加速平台优化建设,并使之与数字化审图中心等其他外部系统顺利联动。

 丁艳彬 
 

http://www.chinajsb.cn/bz/content/2014-12/05/content_1466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