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跻身“全球前十大工程承包商”为目标——访上海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 |
| □通讯员 章华平 建筑时报电子版 ->2014-12-04->
第01版
|
| 2014/12/10 18:21:23 |
|
由上海市国资委党委、新华社上海分社共同主办,多家媒体参加的“谈改革、讲创新、话党建——2014对话上海国企领导”全媒体大型访谈活动正在开展之中。近日,上海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接受了媒体的专访。 徐征回顾了上海建工集团61年的发展史。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建工集团创造了一系列国内外建筑界的“第一”:世界最大的综合体建筑、世界跨度最大的钢拱桥,以及世界第一条高速磁悬浮列车商业营运线……。徐征认为近10年是上海建工集团发展最快的10年。集团五大业务群进一步完善。在建筑业继续发展的同时,房产开发实现了开发方式、开发品种的转变和开发能力的提升,10年来,开发了22个项目,共计280多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247多亿元。以BT、BOT为主要形式的基础设施投资有13个项目,投资超过225亿元。设计咨询得到快速发展,从业人员达到6000多名。在地域结构上,10年来,共在全国27个省市建造了2700多项工程,目前上海以外的合同额超过了40%;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造了141个项目。在队伍结构上,集团3.2名职工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占80%以上,其中博士121人、硕士1383人,本科生11100多人。拥有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勘察设计大师,11名领军人才,46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60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000多名具有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还有7790余名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徐征介绍,已完成整体上市、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上海建工集团,未来将以跻身“全球前十大工程承包商”为目标,努力建设成为“全国布局、服务全国、海外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建设集团”。 谈到“走出去”,徐征首先介绍了上海建工集团最近承建的两个国家援外项目:援汤加综合办公大楼和援肯尼亚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近10年来,上海建工集团已在20多个多国家和地区建造了141个项目。上海建工集团不仅要“走出去”,还要逐步“走进去”。“上海建工集团追求的不仅仅是一个个项目,而是稳定的海外区域市场。现在,上海建工集团已经形成了柬埔寨、特多、厄特3个初具规模的比较稳定的海外根据地。未来,我们可能还会扩大到5~6个相对稳定的区域市场点,进而辐射到更大的市场。并在与当地的合作中带去就业、先进管理和技术。” 除了顺应国家“出海”战略,继续深化走出去,徐征还提到“组团出海”。徐征透露,上海建工集团正在积极与上海的国资商谈“组团”走进海外市场,发挥上海国资的整体优势,寻求“产业集群”效应,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的同时发展自己。如在厄特已与上海水产集团成功合作。“我们正在积极推进与上海百联、锦江等的海外市场合作。” 徐征还介绍了上海建工集团在上海中心工程建设中,已成功将BIM技术、“机器人”技术、钢平台整体液压爬升体系等高新技术应用于工程施工之中的情况。作为一个“垂直城市”,“上海中心”工地上的工种之多,高峰时,整座大楼有3500多名工人同时施工。“上海建工集团借助行业领先的BIM(建筑模型信息化)技术实施工程总承包,不仅能把所有工序理得清清楚楚,重要的环节还能先在电脑上预演,比如:上海中心外幕结构体系异常复杂,支撑体系从地面到顶部要旋转上升120度,共14万平方米、近2万块的幕墙玻璃,块块不同,按传统施工工艺,根本无法安装。而现在采用BIM技术,可事先可在电脑中精准计算、三维演示,加工每块构件,运到了现场按先后顺序一气呵成。”而十多年前建造当时“第一高度”的金茂大厦时,所有构件必须先在工厂内拼装完成,再拆卸运至现场拼装。当时,为了一张能够揭示各类管道走向与位置的三维图纸,集团的设计师要画上几十张施工图,才能模拟出实景。而如今掌握BIM、远程监控、虚拟施工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鲁班”,在工地现场的BIM工作室里,对涉及的所有专业分项设计图纸,都以三维模型的方式录入电脑,合成在一起。哪里碰撞了,哪里衔接不到位了,一目了然,避免了“返工”。BIM技术带来的是整个设计与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传统的建筑施工作业方式正逐渐被一些高新技术所颠覆。徐征表示,认识到科技进步对自身的重要程度,“我们已成立集团工程研究总院,将研发资源整合在一个平台上,这样就更贴近市场”。 站上“千亿级台阶”之后,如何更上一层楼,是摆在上海建工集团面前的一个课题。作为完全竞争类企业,在新一轮国企改革背景下,上海建工集团在提高竞争力方面,如何寻找到更市场化的切入点呢? “首先,上海建工集团已经是一家混合所有制的企业,但国有股比例还比较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国内乃至国际的资本市场,发展上海建工集团。”徐征告诉记者,看似仅仅是资本上的运作,实际上是对企业的运营方式、内部管理结构等各方面也会产生变化。“其次,上海建工集团的目标是成为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我们现在也在培育自己的能力,首先是规划设计的人才队伍,没有这个能力,就很难说自己是全生命周期;第二,从建造商的角度来说,提高总承包能力;另外一个是在后端服务上。”徐征同时指出,信息技术以及工程技术手段的提高,为企业发展成为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创造了很多条件,为完成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不过,企业内部机制等方面还有改善的必要。“同时我们要更多地从市场做一些对接,寻找一些新的发展方向。” “下一步,上海建工集团还将充分利用国内乃至国际资本市场,借力资本市场发展国有企业。提高总承包能力,集成社会乃至全球的所有资源。”在一个半小时的访谈中,徐征对上海建工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