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5A”理念构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模式 |
□吴沈岚 沈建明 建筑时报电子版 ->2014-12-11->
第08版
|
2014/12/12 18:49:43 |
多年来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被社会广泛重视。释其然,一是随着国家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建筑业已成为国家支柱产业。如浙江省2013年建筑业总产值超2万亿,增加值接近全省GDP的7%,税金约占全省财政地方收入的10%,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和行业地位也日益提高。二是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近五千万,其中民工占80%以上,他们对工程施工安全质量的影响举足轻重。三是建筑施工行业是安全生产高危行业,多年来安全事故发生数和死亡人数居高不下。四是建设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生产条件的不确定性、危险源的广泛性以及主体的多元性,使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呈现复杂的状态。因此,加强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保证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不仅能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而且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尽管建筑施工安全涉及多方面、多层次原因,但项目安全管理是其根本。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促使工程质量普遍得到提高。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安全生产管理的“5A”理念。结合建筑行业,用“5A”理念构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模式,是指按照项目管理的规律,采用系统、全面的观点,构筑对施工项目进行“全过程(All process)、全主体(All persons)、全因素(All factors)、全天候(All times)、全手段(All measures)”管理的现代管理模式。这需要对传统项目安全管理重新审视,通过管理程序的调整和改善、管理和技术创新,使传统安全管理向现代化、科学化的安全管理模式转变。 全过程(All process)管理 全过程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从勘察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施工至竣工验收的项目全过程。二是从工程开工到竣工的施工全过程。显然这两个全过程是大环套小环的关系。“5A”理念强调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不应只关注施工过程,还应重视项目全过程。安全生产应在项目运行开始时抓起,因为项目实施的准备阶段是实现施工安全的前提。例如在勘察和设计时,应对完成设计图内容所要求的施工安全的可行性进行审查,在招投标阶段应对业主提供的安全施工生产条件和施工企业在投标书中对安全生产的响应程度进行审查等。全过程管理的理念与传统管理方法的区别在于,在强调过程管理重要性的同时,将过程的内涵延伸至项目施工的前期阶段,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全主体(All persons)管理 全主体也包括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上指参与项目建设的各责任单位,这是全主体管理的主要方面。在微观层面上指参与施工生产活动的人。在第一个层面上讲全主体管理含两层意思:一是明确承担项目安全责任的各主体对象,二是落实各主体应承担的安全责任。项目施工安全涉及到业主、设计、施工(总、分包)、监理等众多主体,其中各主体责任的划分和确定,各主体管理组织和人员到位情况以及安全资源投入等,都对项目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同时“5A”理念关注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目前的建设市场,更应重视业主的安全行为对于项目全过程安全的先导作用。如业主压工期(房产商以开盘销售时间为由)、压造价(如最低价中标)、未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即行开工、不合法平行发包等,都对项目安全带来内在的隐患。应用“5A”理念实现全主体管理的要点之一,就是充分体现业主单位作为工程项目发包方在项目全过程中的安全责任。 勿庸置疑,施工单位对项目施工安全起直接作用,施工企业是项目施工安全的责任主体。但当前有不少工程在“项目承包”管理模式下,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有削弱的趋势。“项目承包”部分地承包了企业的安全管理责任,事实上工程项目部与施工企业在安全管理上有着各自不同的职责。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实现项目安全的基础,并最终决定项目安全生产的现状。国家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都明确施工企业作为生产经营单位在安全生产责任上的法律地位,因此“项目承包”是不应取代、同时也无法取代企业在安全生产上的主体责任。应用“5A”理念实现全主体管理的要点之二就是厘清项目施工安全的主体责任,完善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在这方面可积极应用《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10,开展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的评价,督促其主动承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在全主体管理中,设计、监理等单位的作用不可忽视。设计人员在工程设计时对安全施工可行性和可靠性的关注,监理人员对安全专项方案的审核和安全施工各个环节监督,都能在事前或事中影响或改变着安全生产面貌,因此应通过全主体管理健全相关单位的主体责任。 在第二个层面上讲全主体管理是指对人的管理。人是生产活动中的主体,单位的主体责任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同时人在生产与管理活动中的行为决定了项目的安全程度。因此,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提倡安全生产管理的全员参与,是应用“5A”理念实现全主体管理的要点之三。结合建筑业现状,当前民工的素质制约工程安全质量水平提高的问题已比较突出,大量的民工缺乏职业前培训,同时社会也缺失对民工就业前培训的责任主体。所以通过用“5A”理念进行分析,促使我们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全因素(All factors)管理 这是指对可能造成施工安全事故的各类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动态的、有序的管理。所谓“全面”是指对施工活动中的各个生产要素进行管理,所谓“动态”是指在各个施工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不同管理,所谓“有序”是指制定计划和措施进行有计划地管理。建筑工程施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工程施工安全的因素很多,但从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去分析,不外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过失这三方面原因,覆盖了“人、机、料、法、环”各个生产要素。“全因素管理”理念实际上反映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28001-2001的基本要求,即对工程施工中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后建立危险源清单;通过对各种危险源进行评价找出重大危险源并制定控制措施;然后在不同的施工阶段通过“交底、实施预防措施、检查、整改”这样的工作循环,不断地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事故的起因物、致害物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结合建筑业现状,全面贯彻执行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对具有一定危险的分项工程在施工前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管理措施。 全手段(All measures)管理 建筑施工安全涉及面广、影响大,应该运用各种手段进行管理。一是法律手段,是指依据国家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管理。加强对各主体单位及各种从业人员的法律教育,增强其法制意识,约束其执业行为,做到知法守法、安全生产。二是制度手段,是指建立和健全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种不安全行为进行控制,从而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技术手段,是指依靠各种科学技术措施保障施工安全,例如安全信息化管理等。要通过不断创新安全生产技术,积极推广安全管理的先进成果,改善劳动环境和作业条件,来实现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化。四是经济手段,指运用激励机制对取得安全生产成果的员工进行奖励,或对安全事故责任人进行处罚。要充分发挥全体员工在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中的积极作用,惩治和消除在安全生产上工作懈怠、玩忽职守的现象。五是文化手段,是指利用企业文化营造安全生产氛围,通过安全知识教育、安全亲情教育和感化等,使员工切实树立安全意识。要让员工关注自身安全,真正做到爱安全、懂安全、会安全。全手段管理不仅仅限于上述手段,一切有利于促进安全生产的手段都可以在“5A”理念下得到应用。 全天候(All times)管理 全天候管理的要求由项目施工特点所决定。建筑工程具有周期长、露天施工、夜间作业等特点,要求在施工中根据不同时段进行全天候管理。从季节气候方面来说,一个工程一般要经历一年四季的变化。在不同气象条件下安全生产的条件会不同,作业人员对于气候的反映也不同,特别是雨雪天气和过冷过热的气候,是事故的多发时段。从事故统计分析方面来说,节假日前后、交接班或夜间作业的黄昏凌晨时段、季节变换时节也都为事故多发时段。所以项目安全管理就要针对这些季节气候特点,进行全天候的管理,在时间上扫除管理的盲区,以保证项目施工安全。 通过对“5A”管理理念的释义,为我们改进现有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制度、构筑项目安全管理新模式提供了如下启示:其一,在工程招投标与安全施工备案阶段应强化对业主安全生产责任的管理,在建设工程施工承包合同中明示业主方的安全主体责任。其二,在施工图设计与审查中应对施工安全可行性提出意见。其三,施工企业应大力提高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不断完善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其四,政府主管部门要强化对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监管,改善监管方式,将监管重点从对项目安全检查移至对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条件的检查评价上来。其五,应用法律手段确保各主体对安全生产的投入,限制业主的不合法平行发包。其六,积极推进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创新安全管理手段和安全生产技术。其七,落实民工就业前培训的主体责任,积极推进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确立全员安全意识和提高全员安全技能,实现安全生产全员参与的局面。 (作者单位:中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