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改造”的实践者——访泰通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刘伟 |
|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4-12-12
|
| 2014/12/16 19:33:46 |
|
从山东烟台出发,途经河南、陕西、甘肃,抵达青海,通过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再由青藏线爬升至海拔近4900米的西藏那曲,途经亚东、日喀则进入海拔4200米以上的阿里地区,总里程2500多公里,海拔5000米以上的驾驶里程达160公里,到达新疆喀什。泰通建设集团(以下简称“泰通建设”)董事局主席刘伟用历时20余天的自驾游,对沿途在施标杆工程和公司在建项目作了一次“巡礼”。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也是一次‘自我改造’的过程。” 很多人对他的这次行动不理解,而笔者认为,这正是声名远播的泰通文化的一部分。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博观而约取,从传统中汲取成长的“养分”、以创新淬取转型发展的原动力——这是泰通特色文化的本质,而刘伟的此次“巡礼”正是泰通文化的生动体现。 领先文化为企业保驾护航 刘伟出身军旅,30余年的戎马生涯,铸造了他强健的体魄、锻炼了他坚强的意志,而军人的纪律性、责任感、讲诚信和高要求等优秀品质也融入了他的血液中。从军队退休后,不甘安逸的本性使他走上了创业的道路,进入了建筑行业。 与军队“责任第一”的文化不同,建筑行业多年来处于粗放型发展、无序化竞争状态,以利润为第一原则、罔顾工程品质的企业不在少数,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是普遍现象,这让创业初期的刘伟头疼不已。他以军人特有的直觉敏感地意识到,泰通建设想要长远发展,必须建立自己的文化,以领先的文化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因此,集团创立之初,他便尝试采用军事化管理,将“军队文化”植入企业管理中。每天举行“早会”,唱司歌、谈领悟;每月组织“读书分享会”,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定期开展全员军训,磨练员工的意志,强化团队的纪律性,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执行力,这些都是泰通建设军队文化的具体体现。在这些活动中,刘伟总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他希望通过这种“滴水穿石”的努力,在公司上下树立正气,使企业、员工焕发正能量,建立一支具有牺牲精神、团队精神的敢打硬仗的钢铁队伍。 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而企业文化一旦生根,就会为企业发展带来莫大的裨益。刘伟以泰通建设成立后承接的第一个工程——英那河办公楼一期工程为例介绍说,该工程建设中出现了18个已拆模的承重柱中6个有蜂窝麻面的情况。业主在现场仔细查看后,认为问题不严重,不会影响柱子的承重和整个工程的质量。刘伟却针对此事马上组织项目经理、质检员和队长开会,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决定将有问题的承重柱全部销毁重建。销毁重建不仅意味着工期难以保证,同时也意味着项目会面临亏损,这对于刚刚成立的泰通建设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刘伟认为,既定的要求必须无条件地做到,宁愿企业经济上受损失,也要对工程质量负责,这是“铁律”。 通过这一事件,泰通人明确了底线:质量第一,宁愿牺牲自身利益,也不能牺牲工程品质;既定的标准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来不得半点马虎。正是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下,此后泰通建设所承建的工程,再也没发生过重大事故,现场安全生产达标率始终保持在100%,实现了质量安全生产目标。这一事件让泰通打出了知名度,后续工程随之纷至沓来。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员工思维意识的进步,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泰通建设又适时提出了“责任文化”。刘伟称,责任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核心是“责任为本,厚德兴业”的企业宗旨和“对员工负责,对客户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企业使命。责任,既是企业对国家、对社会、对合作伙伴、对员工的责任,同时包含员工对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奉献、团结、友爱、舍得、理解、主动、高效、结果、追求、行动、服从、给予”,这些文化元素构成了泰通责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文化元素的贯穿与融合,爆发出了强大的信仰力,不仅让每一个泰通人始终以责任意识投入到工作中,更让大家形成了强烈的凝聚力,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2013年,集团荣获“中国十大信用中小企业”、“全国市政公用工程行业首批质量、安全、信誉AAA级十佳示范企业”称号,跻身“中国最具成长魅力企业30强”、“大连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行列,并入围“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七大典范操作案例”。 创新文化促企业转型发展 刘伟指出,泰通建设的企业文化超出普通企业文化的范畴。集团初建时便成立了企业文化委员会,企业文化委员会既是企业的文化管理部门,又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部门。这一创新,使泰通建设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战略实现了融会贯通、相辅相成,企业文化既保证了集团战略制定的接地气,又保证了战略的执行和落地,促进了集团的转型发展。得益于先进文化的引领,泰通建设近年来在转型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创新型人才培养成就显著。刘伟说,企业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解决企业发展的人才问题,这些年来,泰通建设一直坚持实施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两步走”策略,一方面高薪聘请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刘伟透露,为建立适应集团发展的人才队伍,集团高管已经换了三茬。在培养人才方面,集团也采取了多项措施,主要包括:一是把好员工入职关。招聘时,公司会对员工的文化水平、技术资历和思想素质等方面严格把关,把更多高、精、尖人才充实到企业各个部门。二是把好员工培养关。公司会为新员工提供为期10天的新员工入职培训,从企业发展史、企业文化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商务礼仪、心态管理和专业技能等多个方面进行严格培训。三是把好技术力量奖惩关。公司每年选派一批员工到高校进修和学习,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鼓励大家利用业余时间进修学习,取得各项专业资质,公司上下形成了注重学习、热爱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良好氛围。 2.以诚信赢得授信。泰通人为保工程质量不惜亏损施工的名声在外,导致了刘伟在业内获得了“福利院院长”的绰号。对于这个绰号,刘伟在自我调侃之余也显得颇为自得。多年来,泰通建设本着诚实守信、质量第一的原则,真正做到了“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在业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4年前,泰通建设便获得了建设银行诚信贷款二级授信。在建筑业市场化改革已成大趋势、全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大形势下,泰通建设已通过对建筑本质的坚守获得了市场化的红利。 3.以商业模式创新寻求企业转型。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断下滑以及新兴产业的不断冲击,传统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局面。在很多传统建设企业还停留在何去何从的困惑中时,泰通建设自2011年起便先后成立了香港投资公司、昱鼎贸易公司和科技园林绿化等子公司,并秉承“科技先导、研发先行”的发展战略,积极与各大高校合作,成功申请了7项专利、5项省级工法,逐渐向高科技生态企业转型,实现了行业内施工技术国内领先,并走向了俄罗斯等国际市场。 探究泰通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不同视角和维度发现不一样的精彩,而其万变不离其宗的一点则是“创新发展”。无论是企业文化建设还是改革转型,这个宗旨始终不变,这也正是刘伟说的“自我改造”的过程。也正如他所说的,“企业的改革发展必须从企业老总的‘自我改造’开始”,泰通建设这家成立不足10年的企业,在不断的“自我改造”中正走向不断发展壮大的坦途。刘伟说,泰通建设的目标是“创幸福企业,做百年品牌”,这条路还很长,但泰通人信心十足。
本报记者 宋健 http://www.chinajsb.cn/bz/content/2014-12/12/content_147296_2.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