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AAAAA   ●连续两届全国先进(民间)社会组织   ●全国优秀协会   ●全国建筑业先进协会   ●山西省全省社团建设先进单位   ●山西省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党组织
公告:
不让技艺成记忆 ——传统建造技术在当代江苏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4-08-11
2022/3/25 18:23:56

当前,我国传统建筑建造技艺面临着后继乏人、部分技能濒临失传的困境,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难以满足古建筑的维修保护与发展需要。抓紧培养一批年龄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建立起长效的古建筑人才传承机制,对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建设美丽中国具有深远意义。本期深度报道,记者走访了苏州、南通、南京等地,深入了解了江苏建筑业在注重传承古代技艺手法,培养现代建筑业技能人才等方面的具体做法,现将其一一展现给读者。

传承古今 让传统建造技艺“后继有人”

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一代代勤劳、专注的中国建筑匠人,通过言传身教将传统建造技艺薪火相传,为世人留下了完整的文化记忆。江苏部分地区的建筑企业在传承古代建造技艺与习俗、建立长效建筑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取得了一些独特的经验。

苏州“香山帮”:将传承古建技艺作为一种社会责任

苏州香山位于太湖之滨,自古出建筑工匠,擅长复杂精细的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人称“香山帮匠人”,史书曾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的记载。明代生于香山的北京天安门城楼设计者蒯祥,因其建筑技艺高超而被尊称为“香山帮”鼻祖。数百年来,香山帮匠人的精湛技艺代代相传。

苏州香山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山古建)是以“香山帮”建造技艺为传承主体的代表企业之一,成立于1979年。据该企业董事长冯留荣介绍,当年,为继承和发展香山帮古典建筑传统工艺,政府召集了60多名香山帮能工巧匠,成立了吴县古代建筑工艺公司,也就是香山古建的前身,其后,千余香山匠人聚集麾下。多年来,这支香山匠人队伍,应邀参与营造和修复了大批古典园林、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著名的南京夫子庙景区仿古建筑群即是新一代香山帮匠人的杰作。“早期的香山匠人以木工、泥水工为主体,木雕由木工兼营,砖雕由泥水匠兼任。明清以后,随着建筑雕刻风格日益细腻繁琐,业务需求量大增,香山匠人的分工也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香山帮逐渐形成了木作、石作、瓦作、土作(土功)、搭材作(架子工、扎彩、棚匠)、油漆作、彩画作、裱糊作8大专业、92个细分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匠群体,最多时一共有5000多人。”冯留荣说。

据了解,香山帮建筑工匠群体,不但工种齐全,而且分工细密,能适应高难度建筑工艺的需求。如木匠分为“大木”和“小木”。大木从事房屋梁架建造,上梁、架檩、铺椽、做斗栱、飞檐、翘角等。小木进行门板、挂落、窗格、地罩、栏杆、隔扇等建筑装修。小木中还有专门从事雕花工艺的雕花匠,光是木雕的工艺流程就包含整体规划、设计放样、打轮廓线、分层打坯、细部雕刻、修光打磨、揩油上漆等。除了分工细密外,香山帮还拥有先进的“硬件设备”。如木匠用的凿子分手凿、圆凿、翘头凿、蝴蝶凿、三角凿五种,而每一种又有若干不同尺寸或角度的凿子。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苏州园林,就是历代香山帮匠人造园技艺传承发展的见证。事实上,不但苏州园林,江南一带古典园林的建造大多都有香山匠人的参与。近年来,香山工匠不仅把传统的建筑工艺带到全国各地,还跨出国门,在异国他乡建造起一座座中国风情的仿古园林。香山帮工匠先后在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以苏州古典园林为蓝本,建造了仿古园林、各种单体建筑、小品陈设,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作为拥有香山帮‘血脉’的企业,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经济效益,同时更注重社会价值。对于香山古建来说,培养古建人才,继承和发扬传统建造技艺,是我们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冯留荣说。

在传统技艺继承与人才培养上,香山古建坚持双管齐下的理念和做法,注重培养既有施工技艺又有古建理念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对项目经理和高级古建技师的专业性要求都很高,这些岗位的员工原多为木工、瓦匠等匠人,具备丰富的施工经验和优秀的建造技艺,经过专业考核合格后,才晋升为企业的骨干人才。同时,香山古建还十分注重企业内部的理论培训,通过系统的理论培训,使施工工人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因地制宜地进行古建筑施工和修复工作。此外,他们还通过组织各类古建技能大赛提高施工工人的专业技能。据了解,第一届“香山杯”古建技能大赛将在10月份举办。

南通四建:赋予“传帮带”新内涵

“一人红、红一点,大家红、红一片”,这一关于“传帮带”的说法在早些年间被广为传颂。传帮带,是指前辈对晚辈、老手对新手等在工作或学习中对文化知识、技术技能、经验经历等给予亲自传授的通俗说法。传帮带既是方式和方法,更是氛围和风气,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技艺教授方式。

在江苏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南通四建 ,这一形式被很好地沿用至今,且在被不断地创新延续。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一份针对新进大学生的“传帮带”协议书,写有大学生的姓名、联系方式、拟安排岗位以及两位指定培养人的姓名与联系方式。南通四建副总经理郑新宇介绍,公司为培养新的后备力量,专门安排专业知识较强的优秀员工以一对一的模式对新进大学生进行传、帮、带。而对于大量一线的施工工人,为了高效地提高他们的施工水平,则是采用一对多的方式,由优秀的高级技师现场监督、示范,指导他们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并在此过程中提高施工技能。“建筑工匠是一种手艺人,通过‘传帮带’的言传身教,能够精益求精,打造出经典工程。虽然当前我国加快了建筑产业化步伐,但‘传帮带’的模式与工业化的规模生产并不矛盾,建筑业的发展应该‘用两条腿走路’。”郑新宇说。

多年以来,南通四建将“铸经典工程,创百年老店”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保障了工程质量的一流水平。企业的“股权流转机制”、“后备人才制度”,让青年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同样拥有获得公司股份的机会,激发了员工的斗志,留住了人才,也留住了人心。此外,公司每年还组织技师、高级技工申报考试、技术比武,参加全省、全国的技术比赛,对获奖者给予奖励,将优秀者树立为职工典型,普遍提高了职工技能水平和劳动积极性。

据了解,由南通四建承建的工程曾先后荣获20项鲁班奖、7项国家优质工程奖、3项詹天佑奖、135项扬子杯奖、52项白玉兰奖以及其他省级以上荣誉400多项,综合实力排名一直位居江苏省建筑业企业前列。“提高建筑工程建造质量,传承建造技艺和人才培养,必须始终铭记历史责任,将建筑工匠视作有专业手艺的工种,为他们提供高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同时,政府引导建筑工程‘以质定价’,让高技能人才的专业价值得到体现,这样不仅工程质量得以提高,建造工艺传承也将水到渠成。”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徐学军说。

立足当下 为现代技能型人才打造平台

近年来,江苏各地积极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举办技能人才竞赛,发挥了政府在培养、鉴定技能型人才方面的主导作用,对全面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建筑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工业余学校打造现代“匠人”

窗明几净,名人格言悬挂在墙,电子教学设备一应俱全,角落里的报刊架和绿色盆景相得益彰。这不是大学里的场景,这是坐落在南京建工集团丰盛商汇C地块项目施工现场的一所农民工业余学校的教室。

坐在电脑前的陆飞,今年20岁出头,提起在这个教室里的学习生活,他乐呵呵地表示“学到了不少东西”。已经50多岁的木工刘明师傅也非常赞同:“空闲时间就到教室按工种分批进行业务培训,形式很丰富。我们的业务水平越来越高了。”

随着城市建设任务的加重,建设领域对农民工的操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拥有“好手艺”的农民工却越来越少,已逐渐呈现出青黄不接的态势。结合工地普通工种的持证上岗率较低的现状,南京市撰写了《南京市建筑业农民工业余学校教学课程大纲》,制作了《南京市建设系统农民工业余学校电子系列教材》光盘及《农民工常识读本》作为日常教学教材免费发放给各个学校。南京市建筑安装管理处通过网站开辟专栏及时公布信息,方便企业学习,并要求持证率较低的工地利用农民工业余学校和施工现场,结合施工进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评鉴定工作,方便农民工掌握技能。“农民工是创建业余学校的受益主体,为引导建筑业务工人员向建筑工人转变,必须抓住职业技能这个关键,调动农民工的积极性。”南京市建筑安装管理处副处长陈小坚介绍,南京市还坚持用激励政策引导技能提升,全市各农民工学校普遍建立了鼓励农民工参加学习的评优活动,培训合格者能获得合格证书,被评为优秀学员的还由企业或项目部给予一定的奖励,并有机会直接获得高级工职称。

从2007年起,江苏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意见,指导全省建筑企业在建筑工地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为农民工搭建一个学习、教育、培训的平台。截至2013年底,江苏共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13154所,累计培训达1566994人次。“农民工是建筑行业一线的主力军。然而,目前生产一线劳动者文化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为提升建设领域农民工专业素质,变农民工为产业工人,近年来,我们通过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加强教育培训工作,为农民工学好学精手艺搭建平台,也促进了这些手艺及技术的传播。”徐学军说。

在江苏的保障性住房建筑工地上,农民工业余学校是“应建必建”。在外省承担建筑任务的江苏建筑企业,也按照要求做到“应建尽建”。苏州、南京、扬州等地对在考核中表现优秀的项目部,予以通报表扬,并将获奖情况记入企业信用信息档案,形成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与此同时,南京、常州等地的市政、园林、环卫、燃气等行业也先后创建了农民工学校,目前已成为施工现场的“重要部门”。

以技能人才竞赛促行业技艺再提升

宽敞明亮的赛场、装备齐全的工人,摆放有序的工具……在今年4月举办的第二届江苏省技能状元大赛装饰镶贴工决赛现场,来自南京、无锡、常州、苏州等10个省辖市的28名一线职工选手齐聚一堂,进行了一场镶贴工艺的“大比武”。

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江苏省技能状元大赛”是迄今为止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规格最高、范围最广的赛事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自2013年8月大赛筹备工作启动以来,先后吸引了5万名选手参赛,345名职工选手和251名学生选手在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进入决赛。其中,装饰镶贴工决赛由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承办。大赛以“提升职业技能、服务转型升级”为目标,通过在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特色产业领域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示范引领全社会广泛开展群众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江苏加快培养一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提供平台。

来自泰州的徐干仁是装饰镶贴工决赛的冠军,被江苏省政府授予了“江苏技能状元”荣誉称号,享受江苏省劳动模范待遇,并列入“江苏省333工程”项目培养对象,还获得现金奖励10万元。面对取得的成绩,徐干仁很谦虚:“感谢政府搭建的平台,技能竞赛是对自己技术素质和整体实力的检阅,可以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近年来,江苏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党政工组织坚持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和技能竞赛,全系统职工每年参加岗位练兵人数都在百万左右。该厅联合江苏省总工会、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多次举办装饰装修、园林绿化、自来水、工程质量监测、城市照明等多个行业的职业技能竞赛。全系统共计5000多家企事业单位、200多万职工参加了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技能培训,累计开展各类选拔赛和决赛1000多场。通过竞赛,一大批建筑系统内专业技术型人才被授予“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建设系统杰出技能标兵”、“省五一创新能手”、“省技术能手”、“省建设系统技能标兵”等称号,通过比赛晋升为“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的工人更是不胜枚举。“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促进全体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对技能人才评选表彰、职业技能鉴定、企业职工培训及再就业等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一活动,有效地推动了职业培训的广泛开展,使参赛选手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并使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既为企业发展输入了新的活力,也使技术工人看到了自己在岗位上的价值,推动他们将自己的优秀技能钻研下去。”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人事教育处处长章小刚说。

王璇 杨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