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AAAAA   ●连续两届全国先进(民间)社会组织   ●全国优秀协会   ●全国建筑业先进协会   ●山西省全省社团建设先进单位   ●山西省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党组织
公告:
省政府谋划山西新常态
2015-01-29 06:21 来源:山西新闻网--三晋都市报
2015/1/29 10:35:43


    

    

    20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王素霞/制图

  ●山西省的消费需求怎么激活?非煤产业如何做大做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怎样统筹发展?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王赋作了《关于山西省201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对省人大代表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报告。
      深化改革释放活力
  全面落实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政策,推进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探索建立矿业权转让超额收益调节新机制。
  建立国有资本收益全民共享机制,推进省属国企负责人薪酬和履职待遇管理制度改革,推进股权多元化。
  将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大力压缩财政一般性支出。
  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促进融资性担保企业、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功能。
  全面放开高速公路投资市场,推进高速公路投资主体多元化。
  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推动各类资本相互融合、优势互补。
  煤炭“六型”转变
  推动煤炭消费革命、供给革命、科技革命、管理革命,促进煤炭产业“六型”转变,加快高碳能源低碳发展、黑色能源绿色发展、资源型产业循环发展,着力形成煤炭、煤层气、煤化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
  严格煤矿准入标准、建设标准和管理标准,加快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现代化矿井的步伐,推进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提质,加快建成一批现代化矿井。
  加快建设晋北、晋中、晋东3个国家级千万千瓦级现代化大型煤电外送基地,集中推进低热值煤电发电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4条外送电通道建设。
  争取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规划早日获批,加快推进重大示范项目建设,延伸拓展特色煤化工产业,优化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
  大力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努力构建煤炭——电力——建材、煤炭——电力——化工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加快推进沁水、河东煤层气基地及6大勘探开发基地、5大瓦斯抽采利用园区建设,力争在总产能和输气管线建设上有新突破。
  统筹推进新能源建设,重点建设晋北百万瓦斯级风电基地,抓好大同、运城城市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工程,推进黄河大北干流古贤、碛口、禹门口水利枢纽和浑源、垣曲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链接】煤炭“六型”转变
  市场主导型:深化煤炭审批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煤炭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清洁低碳型:以绿色开采、清洁利用为重点,以技术进步为引领,以产权为纽带,以政策为保障,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
  集约高效型:围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话语权,全力抓好大基地、大集团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延伸循环型:以高端化、全循环、链条式发展为方向,重点推进煤基产业延伸发展、煤化工链条式发展、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生态环保型: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着力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实施矿区生态治理修复工程,推进煤炭外部成内部化,完善矿区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安全保障型: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力度,推进科技兴安工作,推进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煤炭产业安全产业安全发展。
  培育壮大七大产业
  加快文化旅游、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七大产业发展,全力推进非煤产业做大做强。
  制定七大产业“十三五”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逐产业、逐行业研究确定扶持政策,科学布局七大产业重大项目,夯实基础,提升优势,做大做强。
  抓紧组建成立战略新兴产业、文化产业、旅游文化体育基金,加大对相关领域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尽快打破“一煤独大”的发展格局。
  【链接】七大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把握现代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大力发掘三晋
  山西省的消费需求怎么激活?非煤产业如何做大做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怎样统筹发展?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王赋作了《关于山西省201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对省人大代表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报告。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统筹推进文化和旅游体制改革,完善相关政策,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重点塑造和提升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和晋商大院等知名旅游品牌,规划建设一批具备休闲、度假、运动、养生、娱乐等服务功能的旅游综合体,推动全省文化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着力建设宗教古建、晋商文化、太行山水、黄河文明、寻根问祖、红色胜地等旅游产业集聚区,不断完善省市县与景区旅游服务体系,努力将我省打造成文化旅游经济强省。
  装备制造业:按照集群化、园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要求,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建设轨道交通、铁路、煤机等装备制造基地;按照标准化、智能化、高端化和集成化的要求,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煤层气探采储用装备等新兴产业;以“数字化、精密化、成套化”为导向,提升改造重型机械、电力装备、煤化工装备、液压件、纺机等传统优势装备制造业。
  新能源:充分发挥我省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光伏发电、风电、水电和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推进黄河大北干流古贤、碛口、禹门口水利枢纽和浑源、垣曲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新材料:以精深加工和提升附加值为方向,加快发展以特钢、铝及铝镁合金材料、铷铁硼永磁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
  节能环保:抓住我省节能减排、环境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的巨大市场需求,强化政府引导,完善政策机制,培育规范市场,着力加强技术创新,大力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我省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
  食品医药:促进食品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做大做强酒类、食醋、乳品三大传统食品产业,做精做细小杂粮、肉类加工、特色食用油、功能食品等特色食品产业,培育壮大饮料、淀粉制品、方便食品等现代食品产业,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塑造山西特色食品品牌。培育做强医药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特色医药产业集群,开发现代中药新药及天然药物,发展生物制药、新型药物制剂。
  现代服务业:抓住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以市场为导向,推进重点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扶持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现代化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深度融合,推动我省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
  太原都市圈产业一体化
  加快太原都市圈建设,聚合太原晋中同城化、山西科技创新城、山西高校新校区、晋中108廊带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优势,推进交通、通讯、金融互联互通和产业一体化发展。
  积极推进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发展,抓好大同都市区、上党城镇群、临汾百里汾河经济带建设,支持阳泉等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
  因地制宜制定各类城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规划利用3年时间,实施设施提升、城市安居、城中村改造、环境提质四大工程,加快建设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先进、宜居宜业的城市人居环境。
  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年城镇保障性住房新开工25万套,建成18万套。
  推进完善体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宜居示范等四大工程,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提速工程。
  确保治理任务由原定2020年提前到2017年全面完成,2015年要做好440个村、7.5万户、21万人的搬迁治理。
  改善50万农村人口和10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条件,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完成300个村的污水处理任务,抓好200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新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00个。
  推进乡村清洁工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
  刺激百姓能消费、愿消费
  适应消费趋势变化,落实好各项消费促进政策,激活消费需求,建立起能消费、愿消费的长效机制。
  继续引深“山西品牌中华行”等形式多样的特色促销活动,加大力度促进旅游、文化消费,继续加快高档住宿、餐饮转型,积极发展信息消费和养老、健身、家政等服务消费,鼓励新能源汽车、家电、家居建材、成品油等大宗消费。
  加强城乡流通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农超对接,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渠道,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