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AAAAA   ●连续两届全国先进(民间)社会组织   ●全国优秀协会   ●全国建筑业先进协会   ●山西省全省社团建设先进单位   ●山西省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党组织
公告:
为什么传承中国20世纪建筑师的作品与思想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5-02-17
2022/3/25 18:40:45

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一系列针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加强健康的城市建筑设计、落实文物保护工作的指示。新年伊始,全国城市建筑界、文博界正在学习和热议中。前不久,笔者应邀参加“建国初期陕西现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给我最大的震动是梳理了一批20世纪50年代在西安建成的经典建筑,以纪念它们的设计者著名建筑师洪青(1913-1979年)。

作为一名专业的建筑文化研究与传播者,究竟中国有多少如同洪青一样的建筑大家还鲜为人知?当下传承并创新中国建筑文化、杜绝“怪诞媚洋”的建筑是不是也该从百年建筑中国及新中国经典建筑中汲取营养?感悟一代百年中国建筑师的贡献力不正是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传承与发展的贡献吗!

一、新中国初期洪青的贡献回望

中建西北设计院总建筑师洪青(1913-1979年)早年留学欧洲,先后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圣律克艺术学院装饰美术科、法国国立装饰美术学校建筑科等院校深造,毕业后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担任过美术系教授,1950年他应国家支援西部边疆建设的号召,举家迁至陕西西安,加入到当时西北建筑公司(中建西北设计院前身)从事设计工作。

几十年中他为西安的建筑事业作出卓越贡献,作品的影响享誉海内外。后由于“文革”的迫害及长期带病工作,正值创作高峰的洪青先生英年早逝。由于时代的变迁,虽然他的作品不断为西安城市带来荣光,成为人民视野中的风景线,但洪青的名字正在被逐渐淡忘。在2014年12月9日“建国初期陕西现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举办的展览上,可看到洪青20世纪50年代一批作品展览。据悉,仅新中国初期(1950 1959年)在西安,洪青就至少设计了如下迄今仍令人感觉震撼的作品:西安人民大厦(1953年竣工)、西安人民剧院(1954年建成)、陕建集团办公楼(1954年建成)、陕西宾馆(1955年建成)、西安新华书店钟楼店旧址(1955年建成)、西安交大主群楼(1958年建成)、西安邮政局大楼(1965年建成)、陕西纺织供销公司办公楼(1959年建成)、西北一印旧址(1959年建成)等,还先后在那个时期设计完成了西安兴庆公园、临潼华清池、华清池宾馆、骊山、南五台风景区等项目。

西安人民大厦是新中国初期为解决来西安的各方人士及外国来宾的住宿问题,建设的一座具有一定档次及规模的大型宾馆。从总体布局上,它采用中国古典院落的中轴对称方式,局部可感悟到有欧洲古典园林放射性轴线的影子,古代传统庭院与欧洲古典园林在这座古老城市中得到完美的融合。特别是装饰风格,虽大厦的整体建筑趋向于简洁明快的现代主义风格,但细部配以中西合璧的装饰元素,反映出特有的装饰特点。如在装饰图案上不同于以往采用的西式历史题材,而是大胆运用中国古典建筑装饰元素如卷草、如意头、祥云、凤纹等,此外在屋檐、勒脚、连廊等细部均体现出中国传统装饰的特征,从而创作出独特的中国式现代主义建筑的装饰艺术形式。郭沫若先生当年曾下榻西安人民大厦,特为心仪的建筑赋诗一首:大厦巍峨立道中,庶民毕竟有雄风。阿房常乐今何在,惟见红旗映日红。

纪念洪青百年诞辰不仅有他的数十项的设计作品为证,更因为他留下了一系列迄今看来都极为珍贵的建筑思想。

他尤其不愿盲从、无原则地倒向原苏联。他认为简单地走古典复兴的道路不合乎中国的国情。他是一位将毕生精力都用于寻求中西建筑文化交叉运用且最终体现中国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建筑师。

二、以洪青为代表的中国百年建筑师留下的启示

我以为,洪青新中国初期建筑作品回顾及研讨活动,不仅确立了洪青本人的地位,更向全行业发出倡议:我们究竟该如何珍视属于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一代代建筑大家的榜样之力。据此,我有三方面思考:

其一,建筑界该为百年著名建筑师留史。笔者建言当下要首先关注年龄在百岁前后的已故建筑师,因为他们的后代、后学及同事尚健在,无论是口述历史、文献收集都还可能,这是一项必须抓紧的建筑文化档案性的工作,是一个抢救性工程。

其二,国家要为中国建筑师树碑立传。过去我曾为重读《建筑五宗师》一书写过“20世纪中国建筑界的思想巨人”一文,意在要传达给业界内外:中国有5位年龄都在110周岁以上的已故建筑宗师,大家要知晓,他们的作品与思想是世界性的,有吕彦直(1894-1929年)、刘敦桢(1897-1968年)、童寯(1900-1983年)、梁思成(1901-1972年)、杨廷宝(1901-1982年)。

这5位巨匠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无论对20世纪中国经典建筑作品设计,还是开创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并传承中国建筑文化都属先驱者,是业界内外应记忆住的先师。历史是伟大的传记,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任何一个时期我们都离不开伟人之精神,解读中国建筑文化必须要从认知中国建筑师开始,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事实上,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在传播文化思想大师、建筑大师的理念时,要坚守一个体系才对,5位中国建筑20世纪的宗师是先贤,但紧随其后的有一大批卓越的弟子及来者,他们的影响力同样不可小视,如2013年刘敦桢先生开创的中国建筑研究室成立60周年出版的《中国建筑研究室口述史(1953 1965年),展示了数以百计建筑学仁(已是前辈)的记忆,留下了甚为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由建筑5宗师到百年中国建筑师,再到新中国后成长起来的三代、四代建筑师,他们是20世纪建筑遗产建设人文城市最难得的文化资源。

每一代人都有神圣的使命,就是要将前人的创造留给后人。因此,我们要关注并特别研究新中国建筑记忆的一批经典建筑,并发现其背后的人和事,要研究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助建设的156项工程的“故事”。因为这其中一批卓越的建筑前辈为我们留下了具有科技、文化、美学乃至生态价值的成果。

其三,我们要为中国百年建筑师做出怎样的传播规划。目前各界都在思考与编研“十三五”规划,但我以为守住文化之根、烛照复兴之路是尤其关键的。

2015年正值已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曾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徐尚志先生(1915-2007年)诞辰百年。早在1959年的上海建筑座谈会上,他就指出“此时、此地、此事”的创作思想,60多年的创作生涯,他完成的各类设计作品百余项,为此举办徐尚志建筑大师学术思想研究及其系列活动十分必要。日前,笔者曾提出举办著名建筑师徐尚志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策划。我认为,逐步开展中国百年建筑师洪青、徐尚志等(至少已有数十人)的学术纪念活动,是最现实的中国建筑文化之传承,因为传承的不仅是作品,更有建筑师及建筑思想本身,再不如此,业界乃至社会都会淡忘他们。开展对中国建筑设计前辈的纪念,是对中国建筑文化建设体系上的传承与发展,为此,我建议对百年建筑师之中国前辈的纪念活动策划至少有如下内容:

(1)中国百年建筑师的主题展览。展览不仅包括建筑先贤工程项目展,更多的还要挖掘项目背后的人和事。不仅要关心建筑学专业本身,还要借项目去发现建筑工程主要专业结构、设备、电气乃至更丰富专业的工程师的贡献,这样可找寻到更广阔且全面的文化传承之脉络。

(2)中国百年建筑师学术思想研讨。以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传承与保护为主线,邀请与百岁建筑师共事过的前辈召开学术座谈会,也可采取口述历史的方式深入挖掘,这里包括与新中国发展一同成立的诸多大型建筑设计研究机构的历程及整体贡献。

(3)中国百年建筑师纪念文集(中英文版)。近年来,一批与新中国一同走来的设计院先后出版过院史类图书,但从百年建筑师视角去审视中国建筑文化进程的文集尚未见到,所以可针对一位建筑师如洪青、徐尚志、华揽洪等做专著,也可为多位建筑师结集出书,要让世界知晓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一批贡献卓越的建筑师,中国优秀建筑主要是由中国建筑师创作的。

(4)中国建筑百年“建筑师杯”的设计竞赛。现有国内外设计竞赛众多,但很少有以20世纪建筑遗产及20世纪建筑师英名而举办的主题设计竞赛。此种设计竞赛的主题鲜明,它并非限定某类建筑,而是要通过竞赛增强参加者对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的学习与认知。在提取20世纪建筑遗产思想与理念的同时,找到可供传承的设计技法与设计经验。在此基础上各大设计院及高校可结合自身大师的情况,展开有针对性的“XXX大师杯”设计竞赛,调动青年建筑师及年轻学子认知,提升大家参与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与实践的兴趣。

 ■金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