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AAAAA   ●连续两届全国先进(民间)社会组织   ●全国优秀协会   ●全国建筑业先进协会   ●山西省全省社团建设先进单位   ●山西省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党组织
公告:
李建平: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综合评价
2015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发布暨新常态下中国区域发展战略 研讨会 2015-03-02
2015/3/2 18:40:2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三月初的北京,寒冬刚过,春意渐浓,今天我很高兴与各位嘉宾、领导和媒体朋友再次相聚在这里,在此我谨向长期以来关注支持我们这项研究的各位领导、专家以及新闻界的朋友们,致以诚挚敬意和衷心感谢!

  下面,结合这次出版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跟大家作一个交流,一是创新与发展,二是评价与比较,三是特征与启示。

  一、创新与发展

  自2007年首次发布《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以来,我们至今已连续发布了9部,同时也由英国Paths国际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 这是我们出版的蓝皮书,已经有9部了,右角是英文版。

  在这九年中,省域蓝皮书先后荣获了中国首届优秀蓝皮书“最佳影响力奖”、“第二届中国优秀皮书奖”、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优秀皮书奖”一等奖,同时还获得了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持续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赞誉。

  2014年1月,在社科文献出版社组织的皮书评选中,《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入选“十大皮书”,从2014年开始,省域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授权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项目”标识的优秀皮书。

  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取决于包括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和新闻界的朋友们长期以来对我们的支持与帮助;其次,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终极目标和神圣使命”的要求,每年都对蓝皮书的研究内容做了一定的创新。

  今年的蓝皮书与去年相比,最重要的是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结合2014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专门开辟了一个“专题分析报告”,对新常态下中国省域经济在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需求结构、分配结构等五个方面的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度分析,追踪研究省域经济发展与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在关联,为提升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二是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精神,2015年蓝皮书对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做了微调,特别是对一些小部分指标进行了更新、调整,力求使评价内容更好地反映省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增长。四级指标总数210个保持不变。

  三是为了更加直观、简练地体现了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发展变化,2015年蓝皮书对各省、市、区的专题分析报告部分,更多地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向读者展现了全国各省市区在二级、三级、四级竞争力指标上的表现情况,略去了大量文字说明或解释的内容,使评价结果和分析结论更加简洁明了。

  二、评价与比较 

  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综合评价;全国四大区域间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全国四大内部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

  首先介绍一下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综合评价。2013年我们的排名情况是这样的,(图),第一到第十名叫上游区,这里面有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天津、辽宁、福建、湖北,分别是第一到第十名。中游区是第11-20名,分别是河南、四川、湖南、河北、安徽、重庆、吉林、内蒙古、江西、陕西。下游区是21-31位,他们是海南、黑龙江、山西、新疆、广西、贵州、宁夏、云南、青海、甘肃、西藏。右边还跟2012年做了一个对比。

  通过2013年和2012年相比,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上升的有4个省份,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河北,排位上升了3位,湖北、贵州和宁夏排位上升了2位;21个省份排位没有变化;排位下降的有6个省份,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青海,排位下降了3位,其次是四川,下降了2位,吉林、安徽、云南和重庆均下降了1位。

  在评价期内,个别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的升降出现了跨区段变化,表现在湖北省和四川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出现了跨区段变化,其中,湖北省由中游区升入上游区,四川省由上游区回到中游区。

  从2012-2013年各省份综合竞争力得分升降来看,全国31个省市去中有27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分出现上升趋势。全国各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振荡影响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复苏势头。

  全国四大区域间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这里面东部地区2013年的得分是49.1分,比2012年上升了0.88,中部地区2013年是36.9,比2012年上升了0.69,西部地区是32.2,上升了0.5,东北地区是37.9,上升了0.16。

  全国四大区域2013年内部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东部地区,第一是江苏、第二是广东,第三是北京,第四是上海,第五是浙江,第六是山东,第七是天津,第八是福建地,第九是河北,第十是海南。他们在全国排位情况,第一是江苏,第二是广东,第三是北京,第四是上海,第五是浙江,第六山东,第七是天津,福建是第九,河北在全国排名第14,海南在全国排名是21。

  我们介绍了东部10个省份情况,竞争优势仍不平衡,最明显是海南与其他省份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同样排在上游区的省份,也存在较大的差距,除江苏以外,广东、上海、北京和浙江得分都在50分以上,福建得分相对低。

  中部地区,湖北第一,河南第二,湖南第三,安徽第四,江西第五,山西第六。在全国的牌位是,湖北排第10,河南排地11,湖南排13,安徽排15,江西19,山西23。这里面安徽排位下降了两位。

  中部地区6个省份中,山西处在下游区,其他5个省份都处在中游去。从与其他区域比较来看,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得分差距较大,与西部地区之间得分差距较小。
: 
  从地区内部的排位变化来看,中部地区各省份之间的竞争力相对变化不明显。此外,中部地区内部6个省份也表现出明显的分均衡性,湖北、河南、湖南和安徽都处在中游地区,江西处于中游地区,山西处于下段地区。

  西部地区,2013年的排位情况是,四川第一,重庆第二,内蒙古第三,陕西第四,新疆第五,广西第六,贵州第七,宁夏第八,云南第九,青海第十,甘肃第十一,西藏第十二。他们在全国的排位情况,我们也列了一个表,这里面可以看到,四川下降了两位,第十二位,贵州在全国排二十六位,上升了两位,宁夏二十七位,上升两了位,云南二十八位,青海下降了三位,排在第二十九位,甘肃排在第三十位,西藏排在三十一位。

  西部地区12个省份中,有4个处于中游区,其他8个省份都处于下游区,在全国仍处于竞争劣势地位。西部地区平均得分只有东部地区的66%,表明其竞争力与上游区相比有明显差距。但是与众不地区相比,很多省份的竞争力得分差距缩小,其竞争力劣势不太明显。

  西部地区各省份内部之间的差距也很明显,使得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的综合竞争力排位相对稳定,除了少数省份排位有所调整以外,没有太大的变化。

  东北地区的三省,2013年分别是辽宁第一,吉林第二,黑龙江第三,它们在全国的排位情况是,辽宁排第八,没有变化,吉林排第十七,下降了一位,黑龙江排二十二,没有变化。

  三、特征与启示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由1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和210个四级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综合反映了一个省份在经济、科技、教育、财政、金融、资源、环境、政府作用和统筹协调发展等各方面的发展能力,及其在全国的竞争地位,各方面的发展共同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排位和变化趋势,也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和特征。既有各个省、市、区普遍存在的共性特征,也有不同省情、市情、区情决定的特殊性。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整体比较稳定,但是也有个别省份综合竞争力排位波动明显。从总体上来看各省份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相对比较稳定,在某一区段内变化较小,只是在局部有所调整。2012年处于上游区的10个省份,2013年大部分都继续保持在上游区,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地位。2012年处于中游区的10个省份也大部分都继续保持在中游区。处于下游区的11个省份仍然继续处于下游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几个省份排位一直都处于下游区末尾,表现出长期而明显的竞争劣势,竞争力劣势地位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各个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分布非均衡性明显,我们用图表来进行表示。(图)

  从中可以看出,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分布很不均衡,大部分省份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分集中在30-40分之间,整体上看,都比较分散,而且呈现偏态分布。

  从两年的对比情况来看,各省、市、区得分有所提高,其中得分在30-35分之间的省份由5个增加到7个,而得分在35-40分之间的省份则由11个增加到12个,其他得分区间的省份变化不明显。

  2012年得分最低的西藏只有27.2分,不到第一名江苏的一半。另外,相同区位内部各省份的得分差距也比较明显,同样处于上游区,排在第10位的湖北与排在第一位的江苏在评价总分值上相差了20.2分;同样处于下游区,排在第21位的海南比排在第31位的西藏超出8.02分,但处于中游区的10个省份得分比较接近。

  各区段内省域经济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从排位波动的结果落看,上游区的市区排位相对比较稳定,只有四川降入中游区,被湖北所取代,说明上游区各省市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但相互之间差距较大,短期内竞争力排位变化不会很明显。

  在中游区,9个省份的排位发生了变化,反映出中游区省份竞争力非常接近,相互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竞争力排位比较容易发生变化。

  下游区各省份竞争力排位没有大幅度波动,特别是西部地区几个省份排位一直都处于下游区末尾,相互之间的排位变化也不大。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客观体现了各省域调控经济的水平与能力。从经济综合竞争力与各二级指标得分相关系数来看,相关程度最高的是宏观经济竞争力,这表明宏观经济竞争力是经济综合竞争力最直接的体现。其次是发展水平竞争力和知识经济竞争力,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对于提高省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潜力,优化省域经济结构,提高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政府在实施有针对性的发展经济、规调经济和保障经济措施,对促进本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产业经济竞争力是推动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上升的重要因素。从图表可以看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三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载体,产业经济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企业竞争力更是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除了个别省份外,大多数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和产业经济竞争力基本上是同方向变化,大部分省份都聚集在趋势线上,具有较强的正向线性关系,也就是说,产业经济竞争力得分越高的省份,其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分也就越高。

  以上就是我就这份报告的简要介绍,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祝各位领导、专家、媒体朋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大家。
 

http://www.sxejgfyxgs.com/ArticleDetail.aspx?id=4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