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需要学习国学 |
太原晚报20150420期 >> 第15版:天龙文苑 任崇喜
|
2015/4/20 14:59:22 |
大陆首套国学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的高中四册,预计今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这套教材除了《道德经》为原文全本讲解外,《论语》、《孟子》以及《大学·中庸》都是按主题归类讲授,在讲解儒道核心精神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中西文化比较等拓展阅读素材。例如,将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善”比较分析;对比孟子的义利观与西方的功利主义思想等等,旨在鼓励高中生自主探究人类哲学经典的精髓和本质。 对于让处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学习国学古籍的教学做法,传统文化如何培养完美人格,选择怎样的方式教授,乃至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范围等方面,文化评论界、读书界和一些网友、读者,对此展开了讨论。 一方面认为“国学入教材”不仅终结了中小学国学教育存废之争,而且会有力推动国学经典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忧,“国学入高考,恐怕社会上将涌出众多的国学辅导班,可能会像学奥数一样学国学,那不仅是国学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 对待国学,是实用主义的、功利化的态度,还是以“国学”的文化、精神渗透进年轻人的生命之中?这的确是需要我们讨论和思考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国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整套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理念。历史学家说,历史只有在人类世界中才能生存和呼吸,我们必须在历史中不断地返回它自身,追忆并实现过去的全部经验。国学,作为传统,是一种历史的创造和存在,是一种我们必须践行的文化图式,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发明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尽管我们有时与这种传统文化存在着一种时间上的距离和心理上的距离,但是,它却是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的基础,它的因子充满了我们的血液,它构成了我们精神生长的客观环境。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其实都是它的受益者。 近年来,国学普及速度快、涉及面也广,这正体现了人们对于国学人文经典的渴求。这种渴求,实质是当下大众在国学中、在传统中,寻求它们与自我的生命、心灵、精神和灵魂的联系。 对于在心理上、文化上与传统疏离的年轻一代来说,通过接触国学文化,可以拉近他们与传统的心理和文化上的距离,使之从年轻时代起、在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阶段,便浸润和感奋在中国文化之中。 现在,我们常常谈到年轻人的人文培养问题。这次国学文化进入高中教材,青年学生开始学习国学经典,对于学生的治学和做人都有好处。因为它教人如何为人仁爱、诚信,可以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公理、良知,人性本善这些优秀的内涵。显然,从年轻人阅读、学习国学古籍这一点上做起,对于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乃至人格、人文精神,都是大有裨益的。总之,我们的国学文化,应该给年轻一代人的生命和心灵带来真正的文化温暖、精神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