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AAAAA   ●连续两届全国先进(民间)社会组织   ●全国优秀协会   ●全国建筑业先进协会   ●山西省全省社团建设先进单位   ●山西省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党组织
公告:
天空中闪烁的中国“建筑星”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5-05-11
2015/5/14 15:42:50

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永久性的荣誉,权威性高、影响力大。据统计,截至2008年8月28日,自1801年发现第一颗小行星以来,已获得国际永久编号和国际命名的小行星数量分别是190128颗和14698颗。在14698颗国际命名的小行星中,有大约122颗是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在122颗小行星中,43颗是以中国科学家姓名命名的。张锦秋是其中之一。她是中国建筑西北院总建筑师、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首批勘察设计大师、何梁何利基金会首位建筑界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得者、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获得者。

以建筑师的身份,尤其以女建筑师的身份跻身中国科学家群星系列是相当难得的,在中国建筑界是第一次。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科学界的群星数量,更重要的是向世界表明中国建筑界英才的独树一帜。如何让科学与文化的思想光芒照得更远;如何让静水流到深处,行健不息;如何从张锦秋院士耕耘奋斗的成功之路上感受到她传承中国建筑文化使命之光芒。今夜星光闪烁的“张锦秋星”做出了很好的说明。

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是服务社会及公众需要的空间载体。由“张锦秋星”的命名我想到,在大地上的建筑,在天宇下的“张锦秋星”是一种全时空物化的存在,张锦秋建筑作品昭示着服务社会公众的神圣精神,“张锦秋星”闪烁着归属业界与社会的现实需要的关照。有人说,伟大也要有人懂,因此有必要归纳她对建筑创作、建筑文化的贡献。

张锦秋院士启示文化遗产“乡愁观”

作为建筑传媒人,我们感受到张锦秋院士的作品及学术思想是一种文化寻根的硕果。走进大师的建筑作品,人们有一种净化心境、焕发本真的冲动,这里有文心铸魂,也显现着一种可贵的“文化征服”。张大师为我们阐释了一种文化遗产“乡愁”观。“乡愁”作为一种心灵景观,直观地存在于游子的心中,对建筑大师张锦秋说来,她的“乡愁”有对西安古城的“眷恋”、有对城乡建筑文化实践的不懈求索。她以庄重、神圣、美感、个性的作品直面“千城一面”的粗糙文化硬性“打造”;她以西安城市建筑向世界表白,为中国城市设计树立“样本”。她能使作品恒温常在,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恰如康德所说:“每一个个体从自我状态中超越出来,皆是极端困难的。”张锦秋大师依文化遗产思想下的“乡愁”观,创造了一种自我启蒙的新境界:在她的言谈与笔下,建筑遗产与历史大师卓然而立,因为她一再用设计实践证明,经典锤炼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笔者认为,其设计风格已成为一种身份,其中有大师们往事未逝的思想、有追源的寻根体验、有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色、有异质同源共同情感的创作超越。“张锦秋星”定会用穿越时空的悠然对话,让中外建筑界知晓,中国有一位朴实、真切、澄澈的建筑师张锦秋,她能用作品与思想在辽阔天地中让人们感知美好。笔者认为,张大师有如此旺盛的创作精神,源于其年轻心态、源于虽静谧但感召力极强思想的光芒。

张锦秋院士启示建筑文化“社会观”

如果说文学以其审美化的独特形式承载着深邃的民族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感,那建筑对国家、城市乃至公众就意味着要植根于人们的需要。恰如中国古代一位具有美学思想的文学家柳宗元所云“美不在美,因人而彰”,也就是说全体国民不再是建筑作品消极的旁观者,而应是积极参与者。这恰如吴良镛先生在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上的宣言《建筑学的未来》中所说:“要建构全社会的建筑学,建筑师要担负起社会责任。”正是这种“为民”的设计观,使她的作品与理念犹如乡土书写或田园言说。她是积极参加全国“建筑师与文学家”研讨会的专家,她的自觉融入“思与诗光泽”的建筑作品,佳构天成,在清新淡雅中不失智性,在朴实亲切中直抵心灵。她认为,建筑是人居住和活动不可或缺的场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文学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社会精神。“在上海第二女中念书时,几乎读遍了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罗曼·罗兰的译著,也酷爱唐诗、宋词、三国、红楼……在中学还真做了一阵子作家梦……但我最终选择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建筑学。直到现在我设计一座建筑除研究功能、技术以外,都要考虑它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它的精神和审美作用……”出生于成都的陕西人——张锦秋说她已融入西安这片沃土。

张锦秋院士启示城市发展“和谐观”

张锦秋院士为我们描述的“和谐建筑”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和而不同”;二是“唱和相应”。联系当下,在国际化的设计风潮中,建筑师一方面要勇于汲取来自国际的先进科技及全新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要善于继承并发扬本民族优秀的建筑传统,凸显本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和谐建筑。基于和谐建筑之思,张大师展开了她的群贤庄小区设计实践。她认为,作为家的容器或载体的住宅,怎样才能承载起神圣的使命,这是对建筑师最难的考验。因此,她全面考虑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情趣品位,吸取了中国传统四合院住宅内外有序、动静合宜的布局原则,设计了灵活多样、可供不同中国家庭选择的户型。该项目1999 2001年设计,2002年竣工,迄今虽已过去10多年,但它仍然是大都市中有良好宜居性的绿色家园,其功绩归于张锦秋大师一直恪守的设计理念:其一,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群贤庄设计要在节能、环保、智能化方面适度超前,不落伍;其二,300多户人在此长期共处,不仅需要便捷安全有序的交通,还要保证环境宁静、优美的公共空间。群贤庄的绿地率达36.3%,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密切结合。在设计手法上,采用中国传统城市里宅旁屋后园林的设计方式。她特别引用林语堂对中国建筑美学的描述“中国美术建筑之优点,在懂得仿效自然界的曲线,如园林湖面、如通幽曲径、如画椽、如板桥,皆能尽曲折之妙,以近自然为止境”;其三,群贤庄是真正体现城市文化特色的居住小区。在回眸群贤庄使用多年后体会时,张锦秋大师又说,住宅在城市中具有无可取代的社会意义。和谐城市的创建离不开住宅文化。成功的住宅项目,不仅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品位的投资者,更离不开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

 ■金磊

http://www.chinajsb.cn/bz/content/2015-05/11/content_1576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