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AAAAA   ●连续两届全国先进(民间)社会组织   ●全国优秀协会   ●全国建筑业先进协会   ●山西省全省社团建设先进单位   ●山西省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党组织
公告:
挺起经济脊梁 锻造城市筋骨——浙江省宁波市建筑业发展侧记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5-06-25
2015/6/29 15:02:43

核心提示

从7000多年前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之鼻祖,到有着“鸟不入,虫不蛀,蜘蛛不结网,灰尘不上梁”千古之谜的榫卯木结构保国寺;从四大古代水利工程之一它山堰,到德国西门子公司建造的古稀灵桥;从以马头墙为标志的明清建筑,到江北教堂为首的老外滩建筑群……

浙江省宁波市这座城市,与建筑有着不解之缘。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东商埠小城开始蜕变,城市建筑的更新换代加速;跨入新世纪的宁波更是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现代化国际港城渐行渐近,城市的天际线每一天都在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建筑所改变。

在诗人眼中,建筑,是凝固在大地上的音符,是书写在大地上的《史记》,是镌刻在大地上的文明。

在经济学家眼中,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全社会5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要通过建筑业才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

我们将一页一页翻开近年来宁波建筑业的发展历程,为您勾画出一幅当代宁波的现代建筑业全貌。

以服务助推发展,一年一个台阶

浙江省宁波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业这一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为推动建筑业的跨越式发展,2009年年底,宁波市召开建筑业大会,出台了首个建筑业发展扶持政策——《关于加快建筑业转型发展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宁波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随后立即联合市级各部门,逐年制订并不断完善“1+X”配套措施和出台文件,努力把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涉及财政奖励、拓展国际市场、金融创新服务、行业评优、规范市场秩序等多个方面,至今已有18个配套文件,为推动宁波建筑业的崛起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2014年以来,宏观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宁波市委、市政府领导对宁波建筑业的发展越发关注、关心和支持,充分肯定建筑业对稳定经济增长、增加地方税收、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等作出的贡献,要求各地各部门一如既往地给予扶持,促使其迸发更大的发展后劲。

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该委狠抓落实、创新举措、多管齐下、优化服务,全力助推宁波建筑业发展。

助推建筑业发展,引导企业做大做强是基础。该委从扶持企业资质晋升入手,采取举办专题讲座、专家上门辅导等措施帮助企业晋升资质,为企业搭建平台。

有诚信的市场才是有生命力的市场。该委把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作为促进建筑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强化信用信息应用,加快推进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打造诚信建筑业,并于2012年10月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两年多来,使用该系统的管理部门用户达243个、企业达2552家,从业人员164856名,采集录入信用信息5911条。同时,该委强化建筑市场准入清出管理,将企业信用情况与工程招投标、监管频率、工程担保等挂钩,建立建筑市场信用奖惩机制,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建筑市场环境。

工程招投标环节最需“扎紧篱笆”。该委致力于建立统一、规范的建设工程招投标市场,不断深化标后评估工作,推进电子招投标,提高了评标质量,规范了招投标市场秩序。自2014年12月初起,该委实施招投标差别化管理,充分赋予非国有资金投资项目业主招标自主决策权。其中,民资项目业主可自行决定是否进行招标发包,非国有资金控股或者占主导地位项目业主可以自主进行邀请招标。简化招投标手续后,民资项目办理至少提速90天。

鼓励帮助企业“走出去”是该委服务建筑业发展的重头戏。近3年来,召开全市建筑业“走出去”发展工作会议,举行内地与香港建筑业论坛,联合市外经贸局举行拓展境外业务专题活动,全力促进省外、境外产值增长,推动建筑业总部经济发展。

向自己“开刀”最难。该委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简政放权”,下放了一批批行政审批事项,召开工作对接会及举办全市建筑业类企业资质培训班,加强监督指导和业务培训,规范承接单位的行政审批行为,方便企业办事。积极参加会商会审,助重大项目加快进度。2014年,行政权力清单梳理和公布工作已顺利完成。

坚持“以人为本”,该委十分关注建筑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务工人员素质提升。强化服务管理,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实施务工人员实名制管理,推进农民工学校建设,总培训人数31.5万人次。举办企业高管总裁班、人力资源高级研修班、执业资格考前培训,补贴人才培育经费,努力垒高宁波建筑业的人才高地。2014年,该委联合市人社局组织开展了宁波建筑行业名企武汉高校校园招聘活动,全市31家市优秀建筑业企业参加招聘,达成初步就业意向500余人次。同时,组织在宁波大学举办2014年宁波市建筑行业综合性人才专场招聘会。

在一连串改革创新、政策服务“组合拳”之下,宁波建筑业广大企业和从业人员通过并肩努力,开创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行业新时代,将2013年行业各项主要指标与2009年相比:宁波建筑业总产值从1078亿元增加到3149亿元,增长了近两倍,跨入全省第一方阵,产值超百亿元的大型建筑业企业从1家增加到5家;在宁波上缴地方税收从38.8亿元增加69.5亿元,翻了近一番;一级及以上资质企业从91家增至172家,形成了涵盖房建、市政、交通、水利、电力等能满足各类工程需求、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产业体系;自2009年以来,宁波建筑业企业共创国家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优质工程11项,浙江省“钱江杯”优质工程120余项。

以转型打造品牌,一步一个脚印

说到建筑“甬家军”,不能不提象山这支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队伍。比重接近全市1/3的象山县建筑业,2013年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创下历史新高,并与“榜眼”海曙、“探花”江东一起占据全市“半壁江山”。

可以说,过去的5年,宁波建筑业发展最快,变化也最大。特别是各县(市)区齐发力,有力推动了全市建筑业突飞猛进、转型升级。目前,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县(市)区就有10个。

宁波市能取得如此成绩,首先得益于本地市场占有率的持续巩固。从建设工程招投标情况看,2013年,全市招标项目2783项,中标金额达964.58亿元,其中宁波企业中标615.06亿元,本地市场占有率达63.76%;从全市直接发包工程情况看,2013年,全市直接发包项目692项,直接发包金额为137.08亿元,宁波企业承接项目金额为109.55亿元,市场占有率达79.9%。

其次是“走出去”步伐加快。这其中,象山更是一枝独秀,“走出去”龙头企业中,龙元、宏润、中达等企业都是象山籍。2013年,全市建筑业企业在省外完成建筑业产值1271.2亿元,占总产值比重为40.4%,占全省省外产值比重为12.6%,继续稳步提高;产值超10亿元的省外区域市场达到23个,比2012年同期增长4个,省外超百亿元的区域市场包括江苏、上海、广东和安徽;境外业务方面,宁波建筑业的脚步已遍及近20个国家和地区,如宁波建设集团在新加坡连续中标3个租屋项目,已获得相当于特级的当地资质。

宁波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郑世海表示,市场份额的提升是宁波建筑业坚持转型升级换来的。不管是上海、新加坡等地市场规则的高标准、严要求,还是现代建筑的设计施工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建筑“甬家军”一直在努力。

向资本市场要活力。目前,宁波共有龙元建设、宏润建设、宁波建工、围海股份4家上市企业。除了上市对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依靠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企业还有机会、有实力以多种模式承揽政府投资项目。两年前,宁波建工并购宁波市政集团,资源优势得到整合,业务范围得到拓展,有力促进了宁波建工迈进百亿元级俱乐部。

向科技创新要动力。宁波建筑业企业把技术创新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0家建筑业企业获得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09年以来,共获国家级工法22项、省级工法115项、专利119项;主(参)编国家(行业)标准40项。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智慧建造新兴信息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

向人才队伍要支撑力。企业更加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政府举办各类培训学习班。目前,全市建筑业经济技术人员达到15.4万人,比2009年增长了97.4%;注册建造师数量达到15611人,比2009年增长了73%,注册建造师数量名列全省前列。通过各种方式培育引进了拥有高级职称的人才371人。

向质量信誉要竞争力。企业创优夺杯意识进一步增强,2009年以来,除了“鲁班奖”,全市还创下中国水利优质工程“大禹奖”1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项、国家优质工程奖7项、全国市政金杯奖6项、省级优质工程奖223项。企业诚信经营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宁波市对口援建、抢险救灾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向产业链要协同力。一方面,龙头建筑施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专业资质机构,拓展设计、钢结构、幕墙等专业业务领域;另一方面,在勘察设计、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审图机构等产业链其他环节,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甲级资质企业。还有工程总承包实践、项目管理升级、新型建筑工业化探索……

2014年年初,宁波被加冕为“建筑强市”。建筑“甬家军”转型在路上、奋进在路上。宁波建筑业,挺起经济脊梁,锻造城市筋骨。

 本报记者 王人扬 通讯员 杨军 刘晓庆 吴培均 图片摄影 胡学军 
 

http://www.chinajsb.cn/bz/content/2015-06/25/content_1632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