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AAAAA   ●连续两届全国先进(民间)社会组织   ●全国优秀协会   ●全国建筑业先进协会   ●山西省全省社团建设先进单位   ●山西省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党组织
公告:
【科技创新促转型】施三春惠雨 育万众创新——五论推进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发展
山西日报 本报评论员 2015-07-27
2015/7/27 15:18:02

万众创新激荡神州大地,转型山西更待万众创新。
新常态背景下,创新不仅承载着时代精神,而且引领着时代文化,我们正在迎来一个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
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研究生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如何引导与扶持这一群体成为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我们亟须面对的时代课题。是摆地摊、开酒吧?还是不负所学、积极投身科技创新的时代大潮?二者相比,前者是谋生之举,后者则是发展之路,何去何从,既是一代人的命运选择,也是一个国家的国运所系。目前,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举世公认,世界各国无出其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万众创新高度活跃,为其科技不断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
目前,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全面开工,众创空间大量涌现,小微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但总体而言,我省万众创新目前尚在起步阶段,甚至很多时候仅仅是风行纸上的一个概念。众人拾柴火焰高,但我们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让这把众人拾柴的大火烧起来?
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创新竞争不仅是企业与产业的竞争,更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竞争。万众创新考验的是当地政策引导能力、科技金融体系、资源共享程度以及平台建设的水平,这个有机系统的完善程度决定着万众创新的成长速度。目前,由于产业格局长期失衡,我省上述创新要素基础薄弱,尚未真正形成万众创新所需要的系统条件。
一般而言,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是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孵化器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优良空间。据统计,我省省级以上高新区、经济区23个,不到全国总数的1%,不到各省平均数的1/3,每个开发区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仅为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的7.46%。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国有1600家,我省国家级只有7家,省级只有3家。国家级高新区全国有130家,我省只有2家。2014年,全省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6亿元,占全省总量的12.97%,远远低于中东部占比的40%-60%的水平。
融资难,一直是小微高新企业创新、创业路上的瓶颈,我省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刚刚起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一些市场服务项目还是空白。
由于管理体制僵化封闭,我省科技资源不仅总量少,而且分散在各领域、各部门管理,一边是市场科研主体日益迫切的使用需求难以满足,另一边则是大型科学仪器闲置浪费、重复购买,科技文献、科研数据等为课题组、甚至个人所拥有,不能共享。
万众创新尚待三春惠雨,虽是一种编制外的突破,但万众创新亟须来自体制内的有力推手,这一市场行为必须成为顶层设计的题中之义。在全省科技创新推进大会上,省委书记王儒林在讲话中就上述问题给出了明确阐述。
平台建设是创新系统的基本依托,对此,要尽快出台省级孵化器管理办法,建成一批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开放式的孵化器,构建从孵化器到产业化基地的完整孵化链条。要强化高新区、经济区建设,突出解决我省“两区”数量少、面积小、质量不高的问题,努力把高新区建成万众创新的摇篮。
不能既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没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要下功夫形成一个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为支撑的多元化投入体系。财政资金要发挥科技投入的基础和引导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乘数效应。要引导企业在技术创新投入中发挥主体作用,完善和落实企业科技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国家对种子期、初创期创新活动投资的税收优惠。要突出银行资金的“稳定器”和资本市场的“催化剂”作用,围绕创新活动研究开发多种间接和直接融资模式,特别是发展和运用好天使基金、风投基金,让科研成果在产业化过程中顺利跨过的“死亡之谷”。
要建成一个没有围墙的研发基地,尽快把我们省统一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立起来,实现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凡是由财政资金形成的科技资源必须无条件向社会开放,并鼓励民营企业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服务。
水滴汇聚成海,幼芽破土掀石。只要有和风惠畅、春雨普降,万众创新自会气候大成。转型山西既需要大企业、大项目顶天立地,也需要“草根”创新铺天盖地,因为“草根”创新对产业结构具有天然的调节功能,政府的大力培育必将换来市场的巨大回馈,随着众多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将会自行瓦解,不复存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随着我省科技创新推进大会的召开,三晋大地正在迎来科技之春,东风浩荡,春潮在望,万众创新的星星之火终将燎原三晋。
让梦想者有舞台,让“草根”变“丛林”,让“丛林”成“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