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领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新坐标 |
|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 时间:2015-08-03 15:30
|
| 2015/8/4 15:35:18 |
|
最近网上热议的“苍穹之下”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和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更深入地思索。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民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则凭借着住房改革和正在推行的城镇化走上“快车道”,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们居住和办公条件,但也是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资源影响最大的活动就是建筑活动,并且建筑耗能占全社会耗能比重分量巨大,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3~2017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10%,上升到27.45%,逐渐接近三成。愈来愈大的建筑能耗与国际能源紧缺以及环境影响之间的矛盾越发剧烈,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并推广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的时代使命。 国际上绿色建筑已发展多年,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为其推广和实施提供了科学后盾。国外著名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加拿大的GBTool、法国的ESCALE、日本的CASBEE等。 近十年来,我国绿色建筑从认识、了解到实践、推广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201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发改委和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的目标。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2006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绿色建筑实践及评价工作的需要,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实施顺应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需要,对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的制定,吸取了发达国家关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优点,并且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各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因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正式“入世”,虽称不上是绿色建筑行业的一场颠覆性革命,但足以称得上是一场富有能量的“地震”,次生的冲击波足以辐射到绿色建筑行业的每个角落。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共分11章,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提高与创新。其对于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修订的重点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扩大适用范围、定向分析明确 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涵盖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但通过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实践来看,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各行业、各类别建筑践行绿色理念的需求不断提出,虽然,近些年先后立项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GB/T50908-2013)、《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已报批)、《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等针对特定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但是缺乏一个统一的对各类民用建筑予以统筹考虑并有助于协调各国家标准之间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正是在这种迫切需求的前提下,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展至民用建筑各主要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应运而生。新国标要求从各个方面做全面评价,充分考虑到建筑类型建筑体量和气候区域,并做出更加特殊吻合评价指南,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本地特色特点,制定出更符合建筑特色的详细和可靠的条文分数评价方法,针对绿色建筑某些专项设计的技术规定更加明细,对旧标准中一些含糊的技术指标和概念将凸出明确解析,扩大了绿色建筑设计的深度和宽度,侧面折射出绿色建筑量体裁衣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为绿色建筑设计追求更高级别等级开辟一条全新的绿色建筑设计通道。这样不仅保留了绿色建筑设计元素,符合设计要求,又增添绿色建筑设计师创造力,是一本繁杂和集成式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明确评价阶段,升级结构体系 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要求评价应在建筑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没有分阶段评价。但在随后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修订)》(建科综〔2008〕61号)中,已明确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规划设计或施工阶段,有效期2年)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有效期3年)。而且,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了这种分阶段评价的可行性,以及对于我国推广绿色建筑的积极作用。因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在评价阶段上也作了划分,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便于更好地与相关管理文件配合使用。由于国际主流绿色建筑标准LEED结构体系已在国际大量工程中落地应用,赢得绿色建筑业界一致的称赞和肯定,在结构体系上,新标准调整为与国际主流绿色建筑标准LEED结构体系保持了一致性和统一性,“新标准”保持原有“控制项”不变;取消“一般项”和“优选项”,二者合并成为“评分项”;新增“施工管理”“提高和创新”。新增项内容不仅促使绿色建筑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发挥空间更加宽阔,也致使绿色建筑各个阶段的评价内容更为明确,使得绿色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更加符合绿色建筑本质内涵,结构更加紧凑,可操作性更加理性。表达了与时俱进、与国际同步的理念。 改进评价指标体系,采取权重量化考核完善评价指标 在旧标准中,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有“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六大指标。每个指标下,满足一定的项数即可被评为一星级、二星级或三星级绿色建筑。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标准中加入了“施工管理”这一建筑全生命周期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将评价指标定为七大指标,更好地实现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覆盖。 借鉴了国际流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LEED,采用分数计数法以权重量化的形式来判定绿色建筑级别,这是新标准最重要的更新元素。等级划分则采用“三重控制”的方式:首先仍与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一致,保持一定数量的控制项,作为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其次将旧版标准中的“一般项”和“优选项”合并成为“评分项”(每类指标设固定的最低得分要求),为鼓励绿色建筑技术、管理的创新和提高增设加分项,逐条评分后分别计算各类指标得分和加分项附加得分,然后对各类指标得分加权求和并累加上附加得分计算出总得分;最后再依据总得分来具体分级。7大项分数各为100分,提高和创新为10分,7大项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出分数,并且各大项分数不应少于40分。总分达到45~50分是一星级,60分是二星级,80分是三星级。评审专家按照重要程度、实施的难易、投入成本的多少确定分值。这样就使得达到各评价等级的难易程度略有提高,达到使各星级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数量呈金字塔形分布的目的。此评价方法的最大优势是条文权衡性和弹性空间增强,这样针对于不同建筑不同需求定向的考核,为绿色建筑设计方案和策略提供更为丰富的遴选空间,新标准体现国内绿色建筑标准设计者吸取和传承了国际绿色建筑标准精髓和特长,扬长避短。也许会有人认为新标准要求更高了、实施更难了、投入更大了,这恰恰体现了新标准的重要特性之一,即把绿色建筑做“实”,而不只是穿个“绿色建筑”的外衣。做高等级的真正的“绿色建筑”虽然对于个体是增加了难度和投入,但对全社会是极大的节约和保护,是“舍小家为大家”、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 明确条文适用性,合理分配评价分值 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改部分评价条文,对每个条文的适用性做了明确说明,并为所有评分项和加分项条文分配评价分值。例如:A条文适用公共建筑;B条文适用所有民用建筑;C条文适用设计标识;D条文适用于设计标识和运营标识等等。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标准的评价适用性,并且具体的条文信息也让绿色建筑设计师有更多的发挥空间,解放了旧标准存在疑虑和质疑空间,消除诸多不必要顾虑和疑虑,使绿色建筑技术方案博弈之间不需要更多的斟酌和思考,鼓励绿色建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提升和创新。 增强标准灵活性,评价以人为本 旧标准采用的是条文条数判定,选择的余地和空间十分有限,导致很多绿色建筑设计师在追求更高绿色建筑等级出现了瓶颈。旧标准很多控制项内容均已经设置在得分项数内,新标准计算总得分时还计入了加分项的附加得分,增设加分项,鼓励绿色建筑技术、管理的创新和提高。譬如:人居住用地、人均公共绿地、绿化率等当前居住绿色建筑设计棘手的问题,如今似乎都轻松得到解决或规避,充分表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以人为本,考虑整体,顾及个体的大局路线。创新类绿色建筑项目将在评价中得到额外加分,这就从客观上鼓励了绿色建筑技术、管理的创新和提高,也给了绿色建筑设计工程师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发挥空间。 助推相关行业转型升级 2006~2014年这八年里,建筑行业诸多标准已经更新或将于近期颁布,今年一月初,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经开始实施。这一标准的实施,将进一步明确政策指导和对企业的激励、补贴机制,从而推动绿色建筑的“市场化”进程。绿色建筑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生活条件,给设计、施工、建材等领域带来崭新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应配套的标准、规范陆续发布、实施,譬如《建筑照明设计标准》2013、《建筑自然采光标准》201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4等,引导企业开始加速自身的转型升级。这就意味着绿色建筑技术性能参数集体升级,绿色建筑的设计与评价难度相应提高。 尚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2015年以前已经申请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而在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生效后再申请绿色建筑运营设计标识情况,如何操作? 2015年1月1日启,执行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但地方标准并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新旧标准的更替,就会造成国家与地方标准相抵触的问题。 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2006年的版本“要求更严、内容更广泛”。该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和试评,借鉴了有关国外先进标准经验,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意见。修订后的标准评价对象范围得到扩展,评价阶段更加明确,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整体具有创新性。由于新的标准更为清晰、明确,旧标准中模糊的空间不再存在。新标准的实施,消除了诸多不必要顾虑和疑虑,赢得了众多的欢呼和赞美,必将极大地推动绿色建筑相关行业的转型升级。 (作者单位:中建二局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