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AAAAA   ●连续两届全国先进(民间)社会组织   ●全国优秀协会   ●全国建筑业先进协会   ●山西省全省社团建设先进单位   ●山西省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党组织
公告: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 文物古迹数第一
2015-09-06 08:40 来源:太原晚报 范瑞婷王海静
2022/3/25 18:03:20

山西省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堪称“文物大省”、“旅游大省”,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省已经查明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近400处,新石器文化遗址有上千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已达270多处,位居全国第一。这些都足以证明,山西是中国古代文明史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因而,人们说:“十年中国看浦东,二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香港,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还有种说法是:“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山西的旅游景点如繁星满天,数不胜数。本文只能通过民谣、俗语作一简析,借助纸上烟霞,使读者聊作慰藉。

运城地区

“天下关庙数解州,解州庙数春秋楼。”关庙,即关帝庙;解(方言读hài)州,镇名,位于运城市城西15公里处。解州是“武圣”关羽的故里。此处关帝庙始建于隋初,居天下关庙之首,有“武庙之祖”的美誉。整座庙宇占地18500平方米,仿宫殿式建筑,布局壮阔,气势宏伟。特别是后院的“春秋楼”,为关帝庙的扛鼎之作,人称此楼有“三绝”:悬空走廊,关公塑像,楼顶正对北斗七星。人们崇敬关羽,主要是崇敬他的忠义仁勇精神。民谚说:“关帝祖庙在解州,忠义仁勇震九州。”解州镇的常平村,是关公的祖籍所在,建有“关圣家庙”,占地13650平方米,布局呈前朝后宫形制。尽管天下的关帝庙很多,但惟有这儿才是关公真正的家乡,因此,民谚说:“关公庙堂遍天下,只有常平是真家。”
民谣还说:“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普救寺张生戏莺莺”;“永乐宫,关帝庙,莺莺塔里蛤蟆叫。”永乐宫,在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始建于唐代,扩建于元代,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谚说:“芮城永乐宫,祖师吕洞宾”;“元代壁画永乐宫,道教祖师吕洞宾”。民谚点出了永乐宫的起源,其特点是道观建筑,精华则是元代壁画。吕洞宾是唐末道士,“八仙”之一,出生在芮城的永乐镇,后被全真派尊为北五祖之一。纯阳殿现有吕洞宾从降生到成仙共计49幅壁画。各殿壁画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题材丰富,笔法高超。尤其著名的是三清殿壁画《朝元图》,绘有诸神290多尊,头顶祥云,脚蹬瑞气,令人惊叹不已。
普救寺,在永济市西北12公里的峨嵋塬上,面临黄河湾,东近中条山。元代作家王实甫所著《西厢记》故事即取材于此。寺内现有一座明建仿唐古塔,13层,高约50米,原为舍利塔,后被人叫作莺莺塔。传说匠师筑塔时在里边安放了金蛤蟆,因而人们在塔外击石时,就会听到类似蛙叫的声音。此塔现为全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世界八大奇塔”之一。俗语说:“普救寺里听蛙声,莺莺塔下说张生”;“莺莺塔藏金蛤蟆,手击妙处叫呱呱”。由于寺址高耸,视线开阔,古塔显得高大宏伟,所以民谣说:“普救寺里莺莺塔,离天只有丈七八;站在塔顶举目看,能见玉帝金銮殿。”
永济市还有句俗语流传甚广:“站在城墙往下看,四个铁牛镇河湾。”城墙,指永济市的蒲州古城。据史料记载,唐明皇在开元年间,诏令兵部尚书张说主持修造蒲津渡桥,用去17万公斤生铁,铸了八尊铁牛作桥墩,沟通了秦晋两地的交流。后来由于黄河改道,铁链浮桥被废弃,铁牛被淤泥埋没。1989年考古发掘出四尊,每尊重约30吨。四尊铁牛一侧均站立一个铁人,作牵引状。如今人们来到这里,仿佛回到了1200多年以前,可以领略盛唐气息,感悟古人的聪明才智。
同莺莺塔相关联的民谣还有一种说法:“绛州塔,会冒烟;蒲州塔,会叫唤;安邑塔,劈两半。”绛州塔,亦叫龙兴塔,位于新绛县城的最高点龙兴寺,创建于唐代。古塔有一奇观,曾数次冒出缕缕青烟,每次都是半小时以后才逐渐消失。1971年秋,塔顶冒烟现象重复十余天才止,围观者每日不下千人。“蒲州塔”,即莺莺塔;“会叫唤”,指蛙声。“安邑塔”,亦叫太平兴国塔,位于运城市安邑城内东北方向,建于唐代。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大地震,塔身裂成两半,却至今未倒,堪称奇迹。此民谣概述了运城地区三座塔的特点。
秋风楼,在万荣县城南40公里古后土祠东隅,因楼上存放着汉武帝的《秋风辞》碑而得名。楼身三层,高32.6米。俗语说:“秋风楼藏秋风歌,秋风吹起扬黄波。”登楼远眺,黄河激流尽收眼底,别有一番意境。与秋风楼齐名的还有飞云楼,在万荣县城西大街的东岳庙内。楼总高50米,飞檐交错,斗拱层叠,秀丽壮观,遥望如云带缠绕,故名“飞云”,为我国楼阁式纯木建筑的代表作。因县城原址为解店镇,所以人们说:“万荣有个解店楼,半截插在天里头”;“解店有座飞云楼,半截插在天里头”。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夏县禹王乡禹王村留有“禹王城”遗址,总面积13平方公里。因其分大中小三城,小城又名“紫禁城”,所以人们说:“禹王城,城套城,中间有个紫禁城。”
河津市西北12公里的黄河岸边,有处风景名胜——禹门口,古称龙门,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德而改名的。此地距壶口瀑布几十公里,民谚说:“大禹神功何处有,壶口南去有龙门。”龙门山后有能容千人的禹王洞,相传是禹王当年治水存放工具的地方。传说大禹凿龙门时,请过两员大将,一个叫傲,一个叫羿。民谣道:“傲羿两员将,禹王双臂膀;凿石开山河,美名天下扬。”黄河东西两岸建有“东禹庙”和“西禹庙”,前廊左右两厢分别塑有傲和羿的金刚像。

临汾地区

临汾城西南5公里的伊村是尧帝的出生地。如今,人们来到临汾东端郭行乡涝河北岸,可以看到一个高50米、周长300米的黄土堆,这就是尧陵。当地民谣用“青山不老水长流,水绕山环土一丘”来描述尧陵的朴素、简陋。临汾城南3公里处建有尧庙,规模雄伟,布局疏朗,内有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因为尧王与四大臣被誉为“五凤”,所以建了“五凤楼”。民谚说:“一凤升天,四凤共鸣”,寄寓着人民对天降仁君、君臣协力、国泰民安的企盼。
临汾市古为平阳府,城内最突出的高大建筑物是唐代遗物金顶塔,也叫琉璃塔,是大云寺的精华所在。塔为方形,6层,高30余米,按八卦方位建造。塔顶有金光闪闪的宝珠,300年来光泽不减。塔的底层有一尊造型丰满、眉目端庄的铁铸佛头,高6米,宽5米,中间是空的,后脑有孔可入,能容八人共宴;其耳轮长2.9米,耳窝里能蹲下四五个人。俗话说:“平阳城的金顶塔,离天只有三尺八”;“大云寺塔九丈九,塔底下供的铁佛头”;“平阳有尊铁佛头,耳窝能蹲四五人”。
壶口乃黄河第一瀑布,在吉县城西46公里处,相传为大禹神斧开凿。俗语形容:“天下黄河一壶收。”滔滔黄河从数百米的河床涌至此地,被两岸大山挟持,陡然收缩,跌落在宽仅30米、深达50米的石槽中,如壶口倾斜,飞流击石,巨浪喷壁,激起团团水雾烟云,形成了“岸旁无雨挂长虹”的景观,人称“水里冒烟”。船到此无法航行,只得用人力或机械拉纤,将船沿山的西侧拖过去,再入河道,人称“旱地行船”。因壶口水势湍急,难以利用,故沿河两岸旧时多干旱。民谚道:“壶口沿岸,十年九旱。”当地还传说,壶口的石槽经过年复一年的冲刷磨损,已经有九里深了。民谚说:“壶口九里深,一年磨一针。”“一针”,形容水磨石槽的艰辛不易。2001年,壶口被确定为国家地质公园。
洪洞县城西北2公里处有一棵汉植槐树,相传是明初官府先后17次强迁百万移民的聚散之地。民谣说:“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传遍了京、冀、鲁、豫及江淮地区。俗以为凡是小脚趾甲中有一裂痕的人,祖上均属洪洞移民。所谓“古老相传谈轶事,问君足指果如何?”现在,这里新建了“古槐寻根祭祖园”,以古色古香的面貌迎接源源不断的槐乡后裔。
东周时,侯马是晋国的都城。与侯马相邻的绛县有句古老的民谚说:“槐泉老子下村儿。”槐泉,是个村名,在绛县南樊镇;下村,也是绛县卫庄镇的一个村名;老子,指晋献公;儿,指晋献公之子晋文公。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槐泉和下村有两处土山,相传为晋献公和晋文公的陵墓。后来,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因此,至今,人们还习惯称山西为“三晋”。

雁北地区

大同素有“龙壁之乡”的美誉,五龙壁、九龙壁、团龙壁等各式各样的龙壁几乎遍布全城。尤其是东街路南的九龙壁,活灵活现,宛如再生,堪称“龙壁之冠”。更奇的是龙壁后边有两眼井,相距不过一米,水质却苦甜迥异。民谣说:“三步两眼井,一眼甜来一眼苦;甜水能食用,苦水能治病。”
大同城内西南隅有两组隔墙相望的建筑——上下华严寺,始建于辽代,庙门皆朝东开,体现了契丹族“信鬼拜日,以东为上”的宗教习俗。寺内殿宇嵯峨,气势宏伟,雕塑精美,藏经丰富。因为上寺地势高,下寺地势低,所以民谚说:“高不过上寺,低不过下寺。”
大同最有名的还要数云冈石窟,是我国首批4A级景区,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民谚说:“大千佛教在云冈,五万菩萨好造像。”云冈在大同市西郊16公里处的云周山南麓,现有石窟54个,初凿于北魏时期,内存5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最小的只有2厘米。最大的释迦牟尼坐像在第五洞窟,高达17米,双腿长15.5米,膝上可容纳120人,一只脚面上可立12人。人们惊讶佛像的高大雄伟,传说:“云冈有个大佛像,屁股生在石头上”;“云岗有个大佛像,屁股坐在云头上”。2002年,云冈石窟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最高大的古代木构建筑,也是世界木构建筑中的罕见珍品。它位于县城北侧的佛宫寺,总高67.13米,呈八角形,夹有暗层四级,外观五层,实为九层。塔内每层都有色彩鲜明的彩塑佛像和飞天壁画。当地人说:“应县塔,离天二尺八”;“远看擎天柱,近看百尺莲”;“应县木塔九五层,塑像壁画色彩明”。人们常把应县塔同河北沧州40吨重的铁狮子、正定县铜铸的菩萨并提:“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府里大菩萨。”三者分别体现了古人在木构、铁铸、铜铸三大领域的艺术成就,名播海外。

忻州地区

关于五台山的民谣谚语是最多的。如流传全国的民谚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嵋,铁九华。”普陀,即浙江省东北部莲花洋中的普陀山。峨嵋,即四川省峨嵋县西南的峨嵋山。九华,即安徽省青阳县西南的九华山。此三山与位于山西的五台山合称为“佛教四大名山”,而五台山的地位和声望是无与伦比的。自古以来,它就是佛教信徒朝山礼拜的首选之所,现为我国5A级景区。
寺庙多是五台山的一大特征。民谚说:“穷山石头多,名山僧侣多”;“好山好水僧占了”;“天下名山僧占尽”。五台山从东汉时修建大孚灵鹫寺成为佛教圣地,南北朝时已有寺庙200多处,唐代达360多处,清末尚有122处。现存50余座寺庙,虽不及以往,仍系统地体现了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的风格,堪称唐代以来的中国建筑史。俗话说:“游不完的寺院,数不清的和尚”;“台山归来不看庙”。
佛光寺比五台山成名还早,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年,隋唐时兴盛,影响远及日本。民谚说:“先有佛光寺,后有五台山。”全寺计有殿堂、楼阁、窑房等120多间,罗汉塑像500多个,在佛刹中被誉为“中华瑰宝”。有的外国学者公开称呼佛光寺为“亚洲佛光”。
显通寺,是五台山的第一大庙,始建于东汉时期,俗称“祖寺”,占地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多间,其中大雄宝殿为五台殿宇之最,重大法事活动多在此殿举行。另外,藏经殿的文物陈列室还存有许多来自各寺的珍品。人们只要在显通寺,便可了解五台山的古今大事。民谚说:“不出显通寺,可知五台事。”寺内有一铜殿,全用青铜铸件组装而成。殿内正中有铜铸文殊坐狮像,四壁有万尊铜铸小佛像。传说此殿是妙峰祖师云游多年,走了13个省、1万户人家,化缘10万斤铜,才得以建成,俗话形容:“显通,显通,十万铜。”
民间还有谚语:“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人。”黛螺顶,位于五台县台怀镇东向山巅。朝台人,指朝拜五方菩萨的人。过去,佛教徒必须爬上五座山顶,分别朝拜五个不同法号的文殊菩萨,此为“大朝台”,相当费时费力。后来,寺院将五方文殊合塑于黛螺顶的正殿,参拜者到此为“小朝台”,就等于上了五座台顶。谚语的意思是,连黛螺顶都不愿意登临的人,不能算诚心拜佛。

吕梁地区

吕梁山北头的离石县城,古称石州,被龙山、凤山、虎山环抱;境内有北川河纵流南北,东川河横贯东西,然后汇合于城西,又流至交口镇与南川河汇合为三川河。人们形容县城的地形是:“三山朝石州,三川向西流。”离石县的东大门是吴城镇,地处基岩山区,海拔在13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8℃,无霜期只有110天,地高风多,异常寒冷。民谣说:“靠近山林冷风多,春晚无花秋早霜;盛夏时光无几日,冬穿皮袄还觉凉。”该镇的上三交村、下三交村尤其寒冷,因此人说:“吴城、三交,冻死飞鸟。”
吕梁地区最有名的当数北武当山,位于方山县城南37公里处。它由27峰、36岩、24涧组成,主峰海拔1983米,素有“集华山之险、黄山之奇、泰山之雄、庐山之秀为一体”的美誉。据史书记载,北武当山早在唐代以前就是一处具有道教色彩的朝拜圣地。因为山势峥嵘,过去登山只有一条人行道,要经过1400余级石磴、220级天梯,攀过南天门,才能到达主峰顶,所以俗话说:“游山不经石栈道,等于未到北武当”;“五里黄土五里沙,五里石磴往上爬”。1985年修筑了一条公路,全长5公里,使险路变为通途。1990年起,山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确定这里为全省唯一的道教活动场所,每年农历三月举办庙会。现在,北武当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吕梁地区还有两大奇观,人称“三十里桃花洞,四十里抖气河”。桃花洞,位于汾阳县城西20公里的向阳镇西峡口,内有北魏遗物石刻佛像9尊。春日山峡流水,桃花盛开,景色壮观。抖气河,又叫三川河,在柳林县境内,全长66.7公里。该河流经上青龙、寨东地段时,注入了河床温泉(泉口水温可达18~20摄氏度),到了冬季,蒸气袅袅,白雾濛濛,很有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