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服务职能 以五个“模式创新”引领建筑业深化改革 |
|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5-11-06
|
| 2015/11/13 15:05:57 |
|
建筑业是江苏传统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2000年,省政府立足于江苏建筑业发展实际,制定了到2015年实现建筑强省的奋斗目标和“三步走”战略。紧紧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我会认真履行行业协会职能,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为江苏建筑业做大做强作出了积极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建筑强省”战略目标的尽快实现奠定了基础。 当前,江苏建筑业呈现4个特点:一是全省建筑业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目前,全省建筑业企业2万多家,其中特级资质企业38家、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800多家,建筑业从业人数800多万人。2009年,江苏省成为了全国首个建筑业总产值超万亿元的省份。2014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68万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已连续9年保持在全省GDP总量的6%左右,建筑业利税总额达到2160亿元,多项指标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各省市区之首。每年吸纳近730万城乡劳动力就业,从业人员年均收入突破5万元。二是全省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有了新突破。“十一五”初期,针对建筑行业“朝什么方向转”和“怎么转”,我会在多次研讨会上阐明转型升级的内涵就是由数量型向质量型、速度型向效益型、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会受主管部门委托,负责起草《江苏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适时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江苏建筑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以及具体措施。2011年,我会提出了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四大抓手”,即转变企业发展的结构模式,改造旧的母子公司体系;转变工程承包方式,扩大企业利润源泉;提升科技进步层次,加快走产业化之路;转变企业分工协作关系,营造优质行业生态。这些从实际操作层面为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了指导性思路。2012年,协会提出大力推进管理信息化、建筑工业化、员工职业化建设的“三化”建设,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2014年,提出优势企业和“建筑之乡”要做好“三个表率”,即在“促进企业依法治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谋划‘十三五’规划新思路”上做好表率,为实现“建筑强省”目标作贡献。通过思路引导、典型引路,江苏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走在了全国前列,涌现出一大批在全国都有代表性的典型企业,总结出了很多转型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三是全省建筑业发展空间取得新拓展。通过深化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等措施,我省很多建筑企业逐步建立了股权有序流转、股东进退有序的长效机制;通过大力推广先进建设方式,部分企业逐步实现由单一的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总承包转变;通过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江苏建筑业已经形成“省内、省外、境外”一体两翼的市场格局。省外市场,江苏建筑队伍已遍布除台湾以外的33个省、市、自治区,2014年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800多亿元;境外市场,江苏建筑队伍已发展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接业务,2014年营业额达79.5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三。四是江苏建筑业品牌形象有了新亮点。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建筑队伍被誉为“建筑铁军”以来,江苏建筑业不断创造新纪录、不断书写新篇章,“江苏建筑铁军”形象亮点纷呈:我省有14个县(市、区)被命名为“中国建筑之乡”,占到全国总数的一半之多;一大批先进企业、先进个人不断涌现,江苏建筑企业连续6年获评中国建筑业“双百强”企业的数量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位列第一;江苏建筑业不仅是全国建筑业的团体冠军,还涌现出一批单项冠军。江苏建筑企业共创“鲁班奖”179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93项,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位列第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将是“十三五”及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旋律。在“十三五”时期,我们要着眼于江苏建筑业实际和面临的机遇挑战,着力发挥行业协会服务职能,以5个“模式创新”,引领江苏建筑业全面深化改革。 一、以股权模式创新,引领企业产权制度深化改革。建筑企业全面深化改革,股权模式的创新至关重要。在股权模式创新中,针对所有制结构不同的企业,应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把握好3条原则,即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使股东会、董事会、经营层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有效制衡;建立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长效机制;持股结构合理,能有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二是要坚持因企制宜。对于由原集体、国有改制而来的企业,要建立股权流转机制,通过股东有序进出、股权有序流转,让优秀人才有事业上升的渠道;对于新生的民营建筑企业而言,股权模式创新就是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通过灵活的股权激励机制凝聚人心;对于国有建筑企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国资委有关分类改革指导意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三是要有利于股权稳固。四是操作要灵活简便。 二、以商业模式创新,引领行业盈利方式深化改革。当前,建筑业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建筑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商业模式创新上,须把握好3个特征:一是要能提供独特的价值。建筑业商业模式创新后形成一个独特价值,要么是向客户提供额外的价值,要么是客户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获得同样的服务,要么是以同样的价格获得更多的服务。二是别人难以模仿,自己可以复制。三是商业模式非常重要,但创新极其不易。一方面,“互联网+”、“3D打印”、“工业4.0”等热点层出不穷,建筑企业要在横向上寻求与新兴产业的交叉点和切入点,发掘新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建筑企业要继续在纵向上寻求与上下游产业的融合,研究建筑企业与开发商、业主、设计单位、咨询机构和材料供应商等相关利益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商业关系,创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商业模式。 三、以经营模式创新,引领市场经营格局深化改革。一方面,在建筑主业上,要从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变,积极尝试BT、BOT、EPC等建设方式,探索进入PPP、“海绵城市”建设等领域;另一方面,在多元经营上,要向国家倡导的朝阳产业拓展,积极布局多元化经营,进入房地产、新型建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形成了“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主业创名、副业创利”的经营格局,拓宽企业盈利渠道。 四、以管理模式创新,引领行业管理现代化深化改革。管理模式创新是建筑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创新永不停歇、创新永无止境。我省建筑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要把握以下4个重点:一是管理结构集约化,有效减少管理环节、扩大管理半径,有效提高决策效率、增加企业效益。二是建筑人才职业化。建筑人才主要包括企业家及公司高管、建造师等技经人才、施工现场“八大员”这三支人才队伍。建筑人才的职业化,要以律师、医生、教师等职业化道路为参考,推动政府早日搭建一个由政府规划、行业指导、市场认可,能够体现职业价值的交流机制和平台,真正实现专业化培养、市场化流动、职业化就业。三是管理流程信息化。要善于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信息化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融合,缩短企业管理流程以及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距离,提升管理效率、减少管理损耗和管理盲区。四是项目管理标准化,重点做好生产要素配置、现场管理、企业商务管理3个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工作,不断总结经验、修改完善,循序渐进、扎实推进。 五、以施工模式创新,引领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改革。施工模式的创新要突出3个要求:一是突出绿色施工推广,大力推进建筑业技术创新,采用对环境友好的技术和材料,实施绿色施工、节能减排向效率集约型、科技密集型转变。二是突出工艺技术革新。要以实现建设过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为目标,结合国家级工法和十项新技术,加快施工工艺技术革新;要积极应用BIM技术,提高项目施工的精细化管理水平,解决施工中的碰撞实验难题,降低施工成本;要针对装配化建造的特点,实现传统机械设备和工具的不断改良、升级,强化手工操作和机械操作的集成优化。三是突出专业技能培训,尽快建立专业化管理、专业化培训的长效机制,特别是要加强现场预制构件装配、施工机械设备操作等工种的技能培训。
新形势下,建筑业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深化改革的力度史无前例,所以深化改革的决心必须坚定不移。江苏省建筑企业在这一轮深化改革中,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才能重获新生。在这次深化改革中,行业协会将更充分地发挥自身职能和优势,积极服务于建筑企业的5个“模式创新”,为全省建筑业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http://www.chinajsb.cn/bz/content/2015-11/06/content_173680.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