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AAAAA   ●连续两届全国先进(民间)社会组织   ●全国优秀协会   ●全国建筑业先进协会   ●山西省全省社团建设先进单位   ●山西省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党组织
公告:
建筑业改革新浪潮 技术创新与科学管理齐头并进
2014-07-25 14:01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7/27 18:34:25

在今年6月举办的“中国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上,有住建部专家表示,按照2020年达到人均35平方米住房面积的目标计算,将有60%的住房需求来自新型城镇化。由此,有专家预言庞大的住房需求将加快促进建筑业转型发展。

  与此同时,全国部分省市的建筑业改革试点工作也陆续展开。自5月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通知后,部分省市开始通过一些重点建筑项目探索包括建筑产业现代化在内的6大改革内容,总结推广成熟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引导和推动建筑产业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良性发展。

  作为住建部首批建筑钢结构定点企业,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认为凭借“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安全抗震、舒适品质”等多项科技优势的钢结构建筑,将成为此次建筑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亮点,抢占建筑业改革先机。

  “钢结构建筑企业要想抢占改革先机,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建筑技术处处长叶明认为,首先要以技术创新为先导,研究和建立企业自主的技术体系和建造工法,这是企业的灵魂与核心竞争力;其次是要科学管理,从房屋建造的全过程、全系统的角度整体推进、协调发展。未来谁掌握了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谁就掌握了市场,谁就能在新一轮变革中掌握先机、赢得主动。

  正如叶明所认为,“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双核驱动力,在新一轮的建筑业改革中,二者更是缺一不可。作为国内首家钢结构上市公司,杭萧钢构深耕钢结构领域已经十余年,并一直不遗余力地在技术上进行研发和创新,拥有了一批以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成套体系、装配式钢筋桁架楼承板、CCA板灌浆墙系统等为代表的专利技术,同时以杭萧自身经验和技术为核心的“钢管束组合结构住宅体系”正在向相关部门申请专利,有望能成为未来钢结构建筑的行业标准。

  其实,为了提高研发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杭萧钢构早在2012年设立了市级院士工作站,在今年6月通过认定,成为浙江省院士工作站。杭萧钢构拥有自己的设计子公司——浙江汉林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人民币,具备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综合设计资质,设有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等工程设计专业,拥有设计师200余名,其中国家注册工程师20余名。

  目前,杭萧钢构在集团本部也设有设计研发中心,拥有设计研发人员共计300余人,其中拥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等职称及学历的中高级人才110余人,并成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与浙江大学成立了浙大杭萧钢构研究开发中心,与福州大学、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多所著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2014年以来更是在原有的建筑设计院合作基础上,继续与全国各地优秀设计院合作,提高研发和创新实力,如4月签署的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5月签署的湖南省建筑设计院,7月签署的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等。

  可以说,技术是根本,科学管理则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实现信息化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也是决定建筑行业高速运转和实现效率最大化的关键所在。”建设部原副部长谭庆琏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建筑业信息化率仅为0.03%,和国际0.3%的平均水平相差十倍,所以我们必须加快以信息技术实现建筑业提质升级,才能实现建设领域跨越发展,真正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

  作为工业化绿色建筑集成专家与领导者,杭萧钢构较早实现了将“管理信息化”融入到建筑工业化理念中来。杭萧钢构总工程师方鸿强告诉记者,信息化带动建筑工业化,有利于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工业化标准基地建设和整个行业良性发展。

  据悉,杭萧钢构是行业内首个成功实施国际主流企业信息管理操作平台“Oracle ERP”的上市公司,具备多个复杂项目的协同管理能力,成为行业发展标杆。同时,记者了解到,杭萧钢构还是最早引进国外先进的“TOC企业约束管理模式”的钢结构企业之一,和已有的信息化生产模式“齐头并进”,优化控制产品生产的成本、有效提升了质量和现场施工的效率,为建筑产业的转型树立了一个“工业化”标杆。

  目前,杭萧钢构已经形成了“集约化开发、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制造、集成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智能化家居、信息化管理、产业化服务和资源化再利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思路和管理模式,将大幅减少传统建筑现场手工操作频率。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此次建筑改革试点铺开,我国建筑业企业已经步入改革“第三次浪潮”。在此情况下,钢结构行业应主动适应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市场化的要求,理顺体制、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理念,在改革中创造自身发展的机遇,赢得竞争主动权。
 

http://culture.gmw.cn/2014-07/25/content_12172207.htm